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严明、务实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学而无用、败坏学风、损身害体的缺陷。我们应以史为鉴,通过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揭示科举制影响下现代考试的利弊,并采取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等方式对现代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遵从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指出,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考"官"时代的终结。尽管后来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行新的文官考试制度,但其在选才任官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科举已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废除科举不仅是近代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划时代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的教育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2)与新式教育发展相适应,废科举后确立新的学校考试制度,各类考  相似文献   

3.
1905年废止科举制和2000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派遣证”,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的两大里程碑。废止科举制百周年到来,要探索科举制的扬弃性继承,尤其是传统考试制度精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内涵与操作程序的现代化,加快为育才、选才、用才,建设中国特色的考评制度,尤其是“能力与业绩”的测评制度,并为现代考试学科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历代考试选拔制度,可以说科举制是真正考试制度的开始[1]。科举制始创于隋,确立于唐,明清时期达其鼎盛,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持续时间长达1300年[2]。作为中国开始最早、持续时间又最长的一种考试制度,对中国后来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高考制度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应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需要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时至今日可谓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非常完善的考试制度。那么从科举发展到高考的中国考试制度究竟进步了多少?笔者将在文中从考试目的、服务对象、考试内容以及导向上对此进行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既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所相似,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多地打破了旧科举的一些限制,力图体现自身特色,特别是它所倡导的平均主义、开设女科等举措无疑加速了清末科举制的废除进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平天国的科举制考试是古代科举考试和近现代考试制度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考试制度体现在选士考试制度上。文章对中国古代选士考试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力图探寻考试制度变迁的规律,基于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从制度变迁的动力视角对考试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绵延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也对周边国家和域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举制对促进东亚国家的封建化和考试制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近代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过积极影响,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助于重新审视百年前的科举革废,更有助于进一步总结考试规律、推进当代考试理论与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8.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9.
马尚玮 《现代教育》2006,(5):112-113
古往今来,考试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行之有效的机制,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是一种带有激烈竞争行为的活动。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代的高考制度、自学考试制度,考试被全社会赋予了毋庸置疑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然而,在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现代社会,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权威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  相似文献   

10.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缺少支持新的考试制度产生的条件,致使普通民众对新式教育不理解以至于抵触,作为鼓励和促进新学堂,新教育发展的权宜之计,科举制的一些做法在新式教育中又不得不暂时延续使用,但是,这些做法遭到了众多有识的反对和批判,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教育制度残余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后,逐渐确立和完善了新的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1.
承隋启宋的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缘起与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有功之论: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仕途,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唐代科举制度对世界政治制度、文教制度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1872年起,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正式开始,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留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社会流动的途径,只是使个别留学生向上流动;留学和科举成为两条并列的社会流动途径;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我们发现在近现代社会流动中、在废除科举后,留学正式取代科举成为近代社会向上流动的途径。在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政权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举运行及其影响有多久,科举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为依据,科举学可分为"新科举学"与"旧科举学"。"旧科举学"停止于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此时。"旧科举学"是"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关注科考的内容与偏好,后者聚焦科举运行的规律。由于科举及其运行具有先天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所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是"新科举学"呈现出的典型方法论特征。本文认为,"新科举学"研究对象独特、方法论层次分明,跨学科视野可以成为解决其学科建设过程中概念系统和方法论核心问题的独特路径,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内在规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传统的民族性特点.中国修辞学的实践重“文辞”、轻“语辞”;而西方古典修辞学起源于演讲论辩,与“语辞”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产生“官学”、“官制”的封建专制的社会条件,即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缺失,对中国修辞学重“文辞”、轻“语辞”的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修辞学传统之异.认清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修辞学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方芳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35-40,61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中大量的科举家族的婚姻研究得知,清代汉族科举家族间的联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孙家鼐家族为例,可看出科举家族联姻的一些地域特色、门当户对以及具有姻亲间存在相互奥援扩大家族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忠的殿试对策真迹是中国科举史上现存惟一的一份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赵氏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他的治国思想:盖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把实心与实政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治国理论与经国措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状元卷中思想背景、治国理论的特点、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人文主义。传统人文精神,其主要体现是:以传统士阶层为主体,以传统经学教育为载体的“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崇礼乐,赞化育”的教养工夫。传统人文精神在科举考试中得以强化,科举制的遽废是摒弃传统人文精神的明确信号。通常认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背离传统人文精神的端始;1905年之科举遽废,则是中国在制度层放弃人文追求的明确表示。传统人文精神的消退,主要表现在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象征的士阶层的瓦解,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学教育的削弱,与传统人文精神相对立的“黩武主义”之兴起等三个方面。传统人文精神之消退与科举制之遽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不应遽然取消,而应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淘别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僵化形式”与“空疏内容”。  相似文献   

19.
慈城科举文化源于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慈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兴盛,并成为连接古代慈孝文化和近代儒魂商魄的桥梁。因此,对慈城科举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