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以实证为中介,将西方实验主义与清代乾嘉朴学的考据方法以及传统治学思想中的怀疑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胡适的科学方法,为中国现代学术开辟了注重方法论的方向,也有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但由于其方法过于注重假设,易倾向于主观主义、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就胡适的治学方法论形成的渊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方法论体系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健将基本上都是科学主义的信奉者。作为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的胡适,提出了历史的文学进化论,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同时,他的实验主义文学观,又为新文学的建设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实验主义,都打下了自然科学的深刻烙印。科学主义是胡适文学观的本质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4.
西学东渐以前,中国的发展遵循的是一种在传统中求变革的模式。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潮的冲击,迫使中国思想界发生了飓风度卷般的转变,不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其目标指向是共同的-即要使中国走现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在大众平民阶层确立了威信,通过以实证为中介,对西方实验主义以及中国清代朴学方法的融通,使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验主义方法成为当时众所周知的科学方法。但在胡适的实验主义哲学框架中,一方面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和清代朴学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西潮的冲击下,日益显示出不适应时代发展滞后性。因此,胡适的思想底蕴中蕴含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撞击,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双重情结上。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主要在其治学方法上开一代之风气。五四以后,他用一套新的方法来整理国故,以实现他“打鬼”的文化韬略。这套时人称之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学术及思想界影响都很大,余英时先生称其为范式性的变革,认为以此取代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玄学模式①。对于其治学方法的研究,或褒或贬已不在少,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当,人云亦云,结果不能正确地分析胡适的治学方法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总结胡适的治学方法总是遵循两条错误的线路,一个是以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等同于治学方法,称之为“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相似文献   

6.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这个方法,是其通过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方法论的吸收、借鉴、消化、改造而成,胡适学术思想与朱熹、戴震的学说存在千丝成缕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他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试图文化救国。但是他的文化救国论,根本就起不到救国的作用,而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审视20世纪西方科学方法论三大模型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现代西方科学方法论发展趋势的新特点:建立新的发明主义纲领;深化对科学合理性与进步性的研究,扩展对科学推理和准逻辑方法的研究,文章预言,未来的科学方法论将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动态开放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虽然受到多种传统的和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也确实有意识地力求在批判中创新自己的基本方法论,但其基本的哲学基础仍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马克思称自己的方法为分析法,即矛盾分析法,其他一切方法都服从于这一方法;而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在证伪主义的影响下,主要遵循的是演绎主义的方法论,其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演绎体系,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实证的理论,运用的是实证的分析方法,以强调其理论是科学、是实证的科学,这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近代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潮进行了勾勒,认为严复着重于引入西方近代的实测内籀"之学,其中既包括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也内含着实证论的原则;王国维对实证论也作了双重理解,并开始注意到近代实证科学与朴学方法的沟通,但更偏重于二者在历史考证中的结合;胡适的方法论思想既有西方实验科学的方法与实用主义的原则,又力图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上将二者与清代朴学的治学原则结合起来。近代科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沟通交融,显示了科学版图的不断扩展与科学地位的层层提升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渊源。从社会背景看,现代社会的转型促使胡适围绕人权问题思索,进行价值重建;从家庭背景看,母亲的容忍禀赋对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人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留学经历看,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其人权思想的直接来源,杜威的实验主义为其人权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胡适的读书生活 胡适是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伟人之一。在学术上,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作为一名拓荒者,胡适把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上去,从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胡适的嗜书如命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在学术思想方面研究较多的是胡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东荪、张君劢等人,而对谢幼伟的学术思想研究却不多。实际上,他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对西方治学方法的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尤其在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型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谢幼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有四个特征:以唯心论为主要思潮;反躬实践;宗教式的态度;以直觉作为方法论。他还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放弃了二元论而采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心物同源;倾向于价值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历史和时间概念的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4.
胡适虽是实验主义的信徒.但他的思想与我国古代学术理论有很大关系。他正是利用传统学术背景对杜威哲学的积极改造,才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实验主义并用其来改造我国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在史学领域,他积极提倡实验主义的治史方法并大胆实践,为我国史学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有胡适特色的实验主义内涵及其在史学上的运用和影响的研究.有利...  相似文献   

15.
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的文化反思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子,研究这一影响对徐訏的文化反思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是胡适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郑少龙在《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内就胡适考证小说的方法原则,基本情况、考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在小说考证的方法上,胡适继承了清代乾隆学派的考据法,并积极吸取西方的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学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胡适花费在我国四大文学名著及《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传统小说上的精力与心血是巨大的,经过考证,他将古典小说分为由“历史演变而来”与“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师,胡适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划时代的治学方法,被尊为"青年导师",地位不可谓不显赫。但对于他的文学研究之功,学界却多有微词。该文认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的文学观念之偏激乃出于矫枉过正,他的文学鉴赏能力由其文学观念左右,他提出的方法论则有意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注入中国的学术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著有《实验主义》、《演讲论与存疑主义》、《先秦名学史》等。他引进杜威的学说,崇尚实验主义,主张“道德革命”,提倡文学改革,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胡适的毕业赠言——“看书,还是打麻将”:  相似文献   

19.
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其用意是反对包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要不要旗帜之争,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合乎事实的。当然,认为胡适只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合乎实际,胡适反对研究和宣传主义,是因为他坚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否认理论的积极作用,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胡适在《三论》《四论》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承主义有作用,转而反对教条主义,但是,胡适认为主义的作用,只是一种参考的作用,因而继续抬高方法的作用,而贬低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