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蘩漪、菊豆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生活阶层。本文试图从婚姻的现象上的合理性看两位女性悲剧的必然走向,从而揭示其社会性;从偶然因素的介入看两位女性悲剧层次的升华,从而展示其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通过剖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几个女性形象,看其“脆弱”的丰富内涵;其次,从妇女的贞洁问题入手,探讨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莎士比亚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3.
从内容上看,石舒清的小说通过勾勤宁南山区回乡老人形象系列,于静思默察中深味生之艰辛、体悟生之尊严、苦寻生之奥秘;从艺术上看,作者以纯文人的眼光和纯文学的品位观察和记述乡土故事,对生活、自然、人生、艺术的体悟与把握充满灵气,风格宁静深邃,雅而不俗。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虽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阶级,但从其祖父一代开始,就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没有自己的故居。祖父暴病南昌,父亲回常州看管祖父赓甫的府第八桂堂。叔祖父病故,只得迁出,寄居星聚堂,最后住进了瞿家祠堂。这段艰难困苦的家世,对秋白形成叛逆性格,走上革命道路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于公安派领袖宏道的“性灵”说,论者一般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反对七了派模拟剽窃飞气的积极意义,肯定其体现明末追求个性自由思潮的进步价值,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相对地,立足于其诗学理论自身的考察就少了些。结果就是,在笔者看来,导致了某种对“性灵”说的不适当的高估。本文不揣浅了陋,力图集中一下“性灵”说的理论面貌及其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6.
美感是物我和谐的结果,而美感极致是在把美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美感的高层次状态,是一种高峰体验,从表现形式来讲,美感极致具有个人直觉性,是对象的审美性质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结成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适应关系的外在的直觉表现,从表现内容上看,美感极致则是对一般美感的扬弃,它具有超越物我,超越时空,超功利性等特点。美感极致状态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婚姻--契约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的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8.
罗水生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1):21-22,40
本文披露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右丞相马廷鸾两首佚诗,从饯送、饯别,看文,马的相交之谊。  相似文献   

9.
高文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1):21-23,25
南宋政治文化与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及和陶诗的形成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对持续和战问题喜论恢复的坚持使其被黜,导致了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发生转变,和陶诗缘此而生。陆游与陶渊明堪称为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10.
本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探讨提高中专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作认为,运用语篇分析方法教学,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其心智,夯实其知识基础,进而培养起使其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民生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的喜爱。本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话语切入其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将形而上学看做是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的主流形态。它的主要内容是同一性思想,理念论以及强大的理论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程序合理性代替实质合理性,理性的重新定位,语言学转向和克服逻各斯中心主义等,形而上学思想被后而上学思想所代替,但在哈巴马斯看来,已形成的后形而上学思想都存在某种缺陷,只有交往行为理论才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未加评点”出现的语境和程甲本中还残留着脂批字等事实看,“未加评点”应释为“没有把评点字加上”,不能释为“没有加以评点”。由此可见,脂本在前,程本在后;脂本为真,并非伪造,“程前脂后”说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生态理念的闪光--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现代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荀子生态理念的基点着手,提出其生态理念的哲学命题,进而阐明了其生态理念的社会构图,最后落脚于荀子和态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指称理论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说明了分析哲学具有一种实在的、“物”的认识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则使语言与物的界限消解了。但从逻辑上看,这种基础也是后现代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它所要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本认为《救》的理论观点有一定现实针对性,但它从一元对立的的思维模式出发,实际上完全否认了化批评在学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了其理论上的一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应提倡多元的学批评,以利学批评的繁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现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学语文到“好”语文,再从“好”语文,发展而为“乐”语文。前不久,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中看到了《唐之韵———唐诗》的专题片。通过收看,我们意识到这将是一部改变中学语文常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近唐诗,走近语文人文特征的优秀片子,便组织学生观看。看完第一、二集后,同学们觉得这部片子非常值得看,但又以为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观看不能深入了解片子的内容,希望能看得更细致些,播放时,留下些记笔记的时间。于是,我们改作隔日播放一集,随同学们的要求而暂停。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