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障碍,是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市场结构中存在着由低端劳动力市场向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单向流动障碍,而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又促使大学毕业生放弃择优就业机会而选择暂时性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学途径是实现就业市场化。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善环境和制度建设,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其进行理性判断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推动和促进其理性决策程度的提高,实现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向荣 《江苏高教》2003,(3):100-103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不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内部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 ,便出现相对于内部劳动力市场过剩的大学毕业生。本文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上几个失业理论假说 ,并依据我国内部劳动力市场竞争特点 ,实证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三种类型。造成这种现象既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原因。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失业问题,一方面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使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进行了新的解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基于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三种博弈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解决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的思路在于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包括:教育深化引起的供需不平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保留工资的不同预期。而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策略,一是加强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控力度;二是减少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碍;三是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四是帮助知识劳动力实现自我就业。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包括:教育深化引起的供需不平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保留工资的不同预期。而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策略,一是加强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控力度;二是减少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碍;三是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四是帮助知识劳动力实现自我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我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是凯恩斯式失业均衡、古典式失业均衡和抑制性通货膨胀三种态势的混合,而且这三种失业态势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存在“连续非出清”的均衡工资区间以及“连续非出清”的雇佣量区间。要消除或弱化这种“连续非出清”雇佣量区间的长度和数量,政府必须在失业制度本身以及失业制度之外寻找对策,提高政策的合意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引起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社会性原因和个体性原因,社会性原因体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等经济原因,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个体性原因体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素质结构中的一些问题和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失衡。要从实质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实质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需求减少、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解决“知识失业”,应从改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就业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跨入了自愿性失业者的行列。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不够旺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不足、社会舆论、家庭压力以及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使得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造成自我定位的偏差。对此,应当准确定位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性质,引导大学生理性确定职业预期,准确评估自己与劳动力市场,努力改善现有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环节,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的效果。社会、高校与家庭应共同建立积极的舆论氛围,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是自愿性失业。从经济学角度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分析可知,从地域上看,我国目前存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劳动力市场;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4.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运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下大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解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问题的对策是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但实现途径主要不在于宣传教育,而在于打破由于不合理的制度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1.导言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年轻人失业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现象,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人数翻番,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能够确保新毕业大学生在传统大学毕业生职位就业比例逐渐减少,这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同样发生了巨变,在2001年,英国3万大学毕业生竞争不到1万5千的精英岗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不断加大,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难以预测、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影响他们就业的另一要素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也急剧扩大尽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每年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落实就业。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增大,城镇失业职工人数增多就业需求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投资是在风险和不确定环境中完成的,由于转轨经济中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大学毕业生将首先考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风险概率有多大,他们将沿着地域一行业一单位路径进行工作搜寻。如果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异程度依然很大,那么很多大学生宁可采取自愿性失业行为也不愿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可以预期就业的大城市倾向、东部沿海倾向仍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导致失业,但这是大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在于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理性看待大学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及择业观念。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存在就业部门、职业与工作起薪等相互隔离的现象,那些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宁愿暂时失业也希望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障碍,为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预期。  相似文献   

20.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其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当前我国知识失业主要表现在:(1)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与之相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现下降趋势;(2)人才高消费、人才闲置等过度教育现象严重;(3)新增高学历的劳动力难以替代原有低素质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