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孔祥熙消费思想的基本内核既和中国古代"黜奢崇俭"的消费信条一脉相承,又具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新颖之处,并和其个人的奢侈生活相矛盾.但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考量,身为统治者的孔祥熙既倡导节约,又过着奢侈的生活,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这反映了以等级作为消费标准的社会思想和惯例的普适性.不可思议的是,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抗战时期,身为统治者的孔祥熙只要求广大民众节约消费,自己却仍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不能苦民所苦地节制个人的消费,又这必然使他遭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2.
叶传龙 《成才之路》2009,(35):I0017-I0017
继“啃老族”“月光族”之后,生活中又出现了“酷抠族”。“酷抠族”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人群,他们精打细算,摒弃奢侈消费,追求简单生活,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3.
聆听幸福     
王水湘 《教育文汇》2009,(1):21-21,20
什么是幸福?我仿佛从未认真思考过,传说中它是奢侈而易碎的,可望而不可及。 不是吗?“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就是我们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是工作,社会要求我们在人格上是完人,学问上是全能,物质上却是穷人;不仅如此,天天改不完的作业,年年忙不休的“末位淘汰”制,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代人生于物资相对匮乏的二战后婴儿潮时期,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物质富足就是“过得好”。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物质衡量成就感,比如住豪宅、开跑车、奢侈地度假享受、有事没事下馆子大吃一顿。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觉得越大越好。我们赚钱,又毫不犹豫地花钱。高质量的生活就是用钱堆出来的,我们就被这样的理念牵着鼻子走。  相似文献   

5.
生活消费是节俭好还是奢侈(扩大消费)好,古今中外,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我们进行伟大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腾飞的今天,仍然不时地碰到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消费的类型、特性和节俭的标准吝啬、节俭、消费、奢侈、浪费,是消费从量的差异到质的区别的五种类型.同收入相适应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正常消费.吝啬和浪费是消费的两个极端类型.节俭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吝啬型消费之间.奢侈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之间.吝啬主要是人们对消费者本人和他人的礼尚往来的经济关系的伦理评价,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就消费者对自身的消费支出的吝啬而言,可纳入节俭的范围.奢侈有扩大消费和浪费二重含义.奢侈中扩大消费的含义可归入消费概念中,奢侈中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40年代末,自从美国自动饮料售货机诞生以来,“易拉罐”便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消费方式。如今它又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中快捷方便、“一次性”消费的代名词。作为大众消费时代文化的物化象征,它所蕴含的西方生活方式及理念,也正在日益侵蚀着东方传统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观,尤其对下一代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心理影响。前几年,有识之士指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活还没富裕到可以将“易拉罐”用后即扔的时代。可如今的孩子几乎被“一次性”物品所包围:“一次性”口杯、餐具、圆珠笔、方便袋,还有快餐、报刊文摘、方便食品、贺卡…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素养?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在学校学过以后又忘掉之后还剩下来的东西,就是你的素养。”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吃下去之后又拉出去之后还剩下来的东西,那是你的营养,素养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养分。我们有时候常常会说起什么知识已经全部还给老师了,这个单词读什么,忘记了,这个定律怎么样的,记不得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还是过得有滋有味的,这些我认为只是知识的堆砌,不能算是素养。  相似文献   

8.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范畴。它既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几十年的“低消费——低效率——低速度——低消费”的恶性循环之后,又陷入了八十年代飞速膨胀的畸形消费怪圈。以“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为主要特征的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震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问:教育贫困与畸形消费的膨胀有没有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炫富”一词频频出现在网络流行语中,不断上演的“炫富闹剧”,使得“炫富”的流行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通过频繁的“炫富”行为,我们所看到的是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近年来急剧增长的现状。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今天的奢侈品消费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是18-30岁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国外商家的关注,许多奢侈品牌已经悄悄盯上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钱包,并对他们的奢侈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进行研究。因此,探讨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现象,对促进在校大学生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7年3·15主题确定为“消费和谐”。“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消费者生活需要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都属于“消费”的范畴。“和谐”是一种理念,更是对目前消费领域提出的要求。所谓“消费和谐”,就是在消费领域中全社会要树立一种“消费和谐”的理念,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消费和谐”的市场环境,推动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     
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of life),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 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产品的情感与体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雪 《时代教育》2009,(7):45-45,61
20世纪90年代,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即体验经济。产品的属性也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由自然的向标准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体验”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它已经被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进入到我们的消费生活中,产品外观上所富有的情趣往往是产品是否受到消费者亲睐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思品课”改为“品德与生活课”后,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实践着“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在参与中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贯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得品德与生活课的效益大大增强。“举荐、轮换班干部”就是这样一个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有效地反作用于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新生入学还没到一周,就有一些家长向我打听什么时候选举小干部。“小干部”,在以往的观念和做法中,是一种地位的…  相似文献   

14.
柴红莉 《新疆教育》2012,(3):103-103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就是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习某些知识,除了教孩子背儿歌、识字、看百科、数数、做习题,代写硕士论文再也想像不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了。从古到今,有多少教育先哲都探讨过“教育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再到现在的“生活教育”趋势,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生活消费是节俭好还是奢侈(扩大消费)好,古今中外,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我们进行伟大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腾飞的今天,仍然不时地碰到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消费的类型、特性和节俭的标准吝啬、节俭、消费、奢侈、浪费,是消费从量的差异到质的区别的五种类型.同收入相适应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正常消费。吝啬和浪费是消费的两个极端类型。节俭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吝啬型消费之间。奢侈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之间。吝啬主要是人们对消费者本人和他人的礼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就是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习某些知识,除了教孩子背儿歌、识字、看百科、数数、做习题,再也想像不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了。从古到今,有多少教育先哲都探讨过“教育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再到现在的“生活教育”趋势,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包含着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发生着各…  相似文献   

17.
个体的人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里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文化体验。同样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课堂文化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是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 ,又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即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门类?是一种作业形式?它们当然是,但又不仅仅是。更本质地审视“,小学生作文”又何尝不是一种儿童文化。文化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据调查,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竟多达一百七十余种。最通常的一种说法: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质上是文化的动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卡·伯恩—梅·伯恩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说过“:我们每个人都诞生于某种复杂的文化之中,它将对我们往后一生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既然人是文化的动物,那么,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生,我们正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于家庭、学校之间,还并未加入到生产者的行列中去,所消费的钱物都来自父母的辛勤劳动,所以应该懂得“花钱容易赚钱难”的道理。如果一到同学生日,便要到饭馆聚一聚、乐一乐、大吃一顿的话,那么钱也花得太过随意了;况且同学生日天天有,如此过生日的话,既破费钱财又没有什么纪念价值。因此,同学生日不应该到饭馆大吃大喝,即所谓的撮一顿。 有的同学认为,同在一起学习、生活,低头不见抬头见,碰到人家生日了,如果不表示一下的话,未免显得太抠门、太过寒酸;而且生日每年只有一次,破费庆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