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道德教育领域,中西方有关制度与道德之关系的探述,概而言之,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制度与道德是根本对立的,道德教育中不宜使用制度规范;第二种观点强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并将制度建设作为完善道德建设的根本出路;第三种观点承认制度的教化功能,但也强调人的德性培育的作用。今后的相关研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道德制度化,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惩治司法腐败、走向司法清廉,需要建立一套高于社会一般道德又切实可行的司法人员职业伦理规范,确立并执行一套良好的机制。提高司法队伍整体水平和培育当代合格的司法人员,增强他们的伦理信念,提高司法实践水平,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司法人员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担义务上的任何努力,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传承民族的主体价值,否则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承续民族文化和伦理的范围,导致在世界文明冲突剧烈、社会生活普遍商业化的条件下,难以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合理文化认同,难以避免信仰危机和道德真空。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性终极关怀,即深刻的、自觉的义务感,它相应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道德性",在构成提高"公民德性"的共同性伦理背景的同时,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倩倩 《文教资料》2010,(36):136-137
求荣避辱是追求崇高道德人格的积极行动。求荣避辱的具体实现途径是从"化道为德"的思路出发,个人通过反思、体验、领悟,获得有关荣辱的知识,消化吸收积极道德因素;从规范养成的思路出发,通过规范、制度、考核等外部措施,促进荣辱规范的养成和遵守;通过慎独、审思、责己,形成道德人格,进而达到完善德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借助对“凝视”这一关键词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以治学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凝视”为新的切入视角,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社会语境和学术语境下探寻治学道德对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理论建构和策略理解。基于治学道德“凝视”的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理路在于:加强制度设计,建立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准则;加强法制教育,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的新境界;加强道德治理,建构师生学术道德共同体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专业道德建构中,规则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道德规则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内在性等;德性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和外在性等。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应将外在的道德规则和内在的道德自觉结合起来,建构规则和德性统一的教师专业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管理的内涵 道德管理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一样,都是通过制订一套行为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道德管理又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相区别:行政和制度管理是一种外在管理,强调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而道德管理,属于内在管理,更倾向于关注人伦原理、个人操守,通过培育、造就人的德性德行的规范,透过价值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进而规范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德性的塑造需要个体的反思、体验和领悟,规范的养成需要社会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10.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杜时忠 《高教探索》2002,(4):11-13,6
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文章分析了制度与道德、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的关系,以及个人为什么会讲道德,论证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既是道德建设的前提,也是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的关键。必须承认,德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本文对德育制度做出了界定,指出了以往的德育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并对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提出了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第一次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和依法治国一起组成整个治国方略的两个部分,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以备治党,以德治政,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实现以德治国的方略。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3.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宋晔 《教育研究》2005,26(8):48-52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关注人生、注重道德、长于伦理。通过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善的智慧,关涉伦理、品德、修身、养性等的阐述,为重新思考这些博大精深思想内容的当代意义,从而思考道德能力培养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人性善恶"之争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人性根据,"义利理欲"之辩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修身为本"之道是道德能力培养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一种与伦理、道德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样式。小说所叙之事既包含人物的道德反应,也反映着作者的道德立场与伦理态度。论文批评了小说道德修辞中的道德冷漠与道德狂热病象,认为小说家在展开叙事的时候,应该有自觉的修辞意识,以求对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学视角来看,“高薪养廉”并未能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腐败,反而在现实中容易陷入越“养”越“腐”的怪圈。腐败产生的原因是道德信仰的扭曲与离散,是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崩溃,是政治责任的漠视。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入手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能从根本上置“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面去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围绕道德的普遍客观性问题,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引发了当代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在反实在论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如何解释当代西方的道德现状?虽然实在论观点拥有广大的支持者,但反实在论的看法同样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者。综合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一种“无道德的”伦理学正在西方兴起。  相似文献   

18.
从实质而言,道德是一个情感问题,而道德情感又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它与道德理性、良心及道德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贯穿于伦理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9.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