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4.第三世界的合并与转换:墨西哥的例子不可能在较短的篇幅里详细说明今天称之为第三世界的所有国家与世界经济合并的全过程.要分析整个转换过程以及原始积累(马克思的称谓)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的不幸(亚当·斯密语)也是不可能的.原始积累使得资本从它来到世界的时刻起就从头到脚沾满鲜血、汗水和泪水——这是邱吉尔的术语.所以,这里我只给你们分析一个重要的例子,即16世纪的墨西哥.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两大理论: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现代化理论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认为发达国家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现成道路,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最有利的条件。依附理论则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直接缘自发达国家对其进行的经济剥削。在论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时,这两大理论都从外部因素出发,将发展问题设想得比较简单,而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未能予以充分考虑。尽管如此,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丽萍 《文教资料》2008,(27):78-80
20世纪40至60年代是一个激烈变动的历史时代.冷战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冷战和第三世界某种意义上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冷战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探索.第三世界内部情况的复杂,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扩展了美苏冷战的范围.在美苏冷战的压力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第三世界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国政府多次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多次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这两种提法是不是一回事?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现把有关知识归纳如下:1.区别:(1)第三世界国家是指亚、非、拉美及其他地区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如何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许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前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第三世界关系情况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对这一课题的探讨能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势力.中国作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永远居于第三世界,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十五)第16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本课包括三个目。第一目“第三世界的兴起”,主要内容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及1955年的亚非会议。第二目“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全部为小字.主要是旧教材第21课第四目“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经济部分的内容。第三目“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全新的内容,主要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  相似文献   

8.
牟超兰  田恩舜 《江苏高教》2006,10(1):145-148
阿尔特巴赫是当代著名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家,也是美国教育依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依附理论出发,运用了中心—边缘与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由此,阿尔特巴赫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思考模式,这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亚非拉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后,逐步走上了自主的发展道路,形成第三世界,并迅速成长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是我们时代的头等大事,它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世界所公认。一第三世界的概念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第三世界是一种国际关系概念,是与第一、第二世界相对而言的。这一名词的出现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88页:“以广大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主体”一词合适吗?“主体”之外尚有来自何方的力量属于第三世界的力量?据课本第107页的注释得知:“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它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准此,这句话可以改为“广大的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或“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壮大”。“主体”之外?$江苏省铜山郑集中学@彭修建  相似文献   

12.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面临着诸多的冲击。作为各国文明和文化传承者的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实现本真意义上的全球化,这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应该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应该注意三个问题,即全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全球化、现代化和西方化;全球化与全球性。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107页注释:“1974年,毛泽东提出美苏属于第一世界,西欧、加拿大和日本属于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同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43页注释则指出:“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三个世界,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在这里,东欧是第二世界。毛泽东对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事实上只有也只能有一种观点。那么,毛泽东把东欧划入第二世界还是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15.
1.前言 心理理论①这个术语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提出的,随之该术语被引入发展心理学领域.其含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大量采用两个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已表明,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这表明儿童在4岁时就发展起了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主体永远是人,而人则创造着属人的世界,从而创造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意义和价值是为人而存在的,它构成了除主体和客体以外的第三世界.但这个第三世界并非独立于主体和客体之外,而毋宁说它们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综合.揭示这种综合则构成了本文的第一个论题.其次,意义和价值作为第三世界的构成,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呢?把二者简单地视为等同显然是不合理的,否则意义与价值的区别或并列使用就不再必要了;可人们却在实际地分别或并列地加以使用.概括地说,意义更多地具有认识论的内涵;价值更多地具有本体论的意韵.揭示二者的关系乃是本文的第二论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博士生 袁本涛  导师 汪永铨研究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及比较高等教育答辩时间 1999年6月18日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将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责任。因此,进入8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抓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从而追赶发展国家成为第三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的高等教育为案例就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文章认为同世界上大多数国…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处的时代被冠以许多称谓,如"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等等,其中还有一种就是所谓"视听时代"或者"视图时代",这种称谓大概源于法国学者里吉斯·代布雷(Regis Debray),他曾明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书写时代(writing time)、印届时代(print time)和视听时代(audio-visual time)三种时段.包括图像、广播、电影、电视、CD、DVD和动画等等在内的视听媒体对于学习的影响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家庭参与的概念“家庭参与”是“教育参与计划(participatoryplanningineducation)”的下位概念。目前“教育参与计划”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对提倡参与教育所做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在发达国家被提倡为维护个人自主权的一种手段,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被看作是给存在差异的各类人更多权利、减少社会不公的一种途径。参与的术语于1973年出现在美国的外国援助条例中,参与要求一种以依靠自己和社会各群体、城乡、区域、性别之间智谋分布为基础的新的发展模式。之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4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  相似文献   

20.
称谓系统是人类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角色关系定位的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称谓的使用是一个顺应语境关系变化的动态的选择过程。称谓的可选择性是由称谓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性所决定的。称谓的选择是一个过程 ,目的是语境关系的顺应 ,即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智语境的顺应。称谓选择的语境顺应主要体现在群体定势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