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谈诊断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德既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良好医德的培养必须从医学生抓起。本文从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诊断疾病的几个步骤,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何把医德教育贯穿于诊断学的教学之中。本文认为: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有赖于全体医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李季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53-154
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期对规范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期对规范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张健 《文教资料》2011,(4):189-191
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本文结合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了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卷调查,提出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医德教育的一种有力辅助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丽 《考试周刊》2009,(17):177-178
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是养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入手,探寻加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引领着民族地区医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培养、重视"立德"教育三个方面梳理医德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生命观、医疗观,遵循医德教育规律,从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重视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医德实践内化提升方面实现医德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90后医学生"的特点及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柔性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主要从情感教育、自我教育和寓医德教育于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柔性管理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医学素养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培养,旨在为现阶段教育中寻到更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找准医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拓展学生视野,为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寻求更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杜妍 《文教资料》2010,(16):206-207
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是建设医学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的重要性入手,具体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医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必须从医学生、学校、医院以及社会多方面抓起。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加强社会实践,深化体验教育;改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校园文化;开展医德讲座,树立医德模范;建立学校和医院为一体的严格医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自学考试特殊的教学模式和生源,青年教师应如何规避教学经验欠缺的不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了解自考学生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青年教师上好自学考试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外科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医学生始终,外科教学中进行医德教育是外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外科教学中的医德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精于业务;救死扶伤,平等待人;工作严谨,作风正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医患矛盾所引发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成因十分复杂,但不可否认医务人员在某些素养方面的缺失无疑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与恶化的原因之一。要重塑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从医学生教育和培养这个源头做起。本文从医学职业专业化追溯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医德与医术的辩证关系;通过医术与医德相融合的医学教育实践的案例来阐明如何真正践行医学教育本质;通过对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提出在医学教育中促进医德与医术融合统一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发展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操守教育的需求已很突出,拓展性地探索对医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使医学生将过硬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高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健康事业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在妇产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中,教师从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操作机会,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由娟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101-102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到医德教育途径的初步探讨,就如何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途径,提出几方面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根本内容.当前,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医德教育体系存在医德教育观念、目标、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有效性缺失.医德教育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学院校和学生个体等主体的通力配合.作为医学院校必须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医德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学生个体、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改革,端正对医德的认识,准确定位医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ribution of donor dissection to modern anatomy pedagogy remains debated. While short-term anatomy knowledge gains from dissection are questionable, studies suggest that donor dissection may have other impacts on students including influencing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gh evidence for such is limit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anatomy education influences medical stud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impacts of donor dissec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thics were explored.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where student responses to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and in-person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Data were collected across the 1.5 years that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ceived anatomy instruction (three semesters during first and second years). A total of 207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yielding 51,024 words; 24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t least 1 of 11 interviews, yielding over 11 hours of interview data. Framework 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themes related to ethics in an anatomical education context: (1) Dignity, (2) Beneficence, (3) Consent, (4) Justification for versus the necessity of dissection, and (5) Dichotomy of objectification and personification. The dominant themes of students' ethical perceptions changed with time, with a shift from focusing on donors as people, toward the utility of donors in anatomy education. Additionally, themes varied by student demographics including gender, ancestry, and religiosity. Together this study suggests a strong impact of donor dissection on priming students' focus on medical ethics and provides further advocacy for formal and purposefu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ethics with anatom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