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治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建设路径,是这条道路显著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前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与把握核心要义三方面内容,对于全面理解法治内涵,拓展法治中国之路径具有基础性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维稳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蕴含着法治道路践行的本质内容,彰显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科学阐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向导。  相似文献   

4.
韩文强 《中国德育》2014,(22):27-2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进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中国法治建设尚不尽如人意的要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与以宪行政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启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新时代,提出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一步推进法治理论的创新,丰富其内容,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全会指明了一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道路,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简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发展轨迹、时代要求及基本路径,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10月29日,中华  相似文献   

9.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深化"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构尤为关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置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审视,探索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体制创新和党的领导为原则,规划以文化作品、传播者、受众、场所、榜样、形式和国际话语"七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10.
黄进 《高校理论战线》2013,(4):119-134,158,159
本文在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以及它所展示的法治社会主义图景的基础上,专门讨论了法治与政治体制改革、法治与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富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更是法治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走法治社会主义道路,特别要坚持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期举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文以"依法治国"为背景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高职院校学习为例,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发展状态,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先进性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即我们党有代表先进文化最高成果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总结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亦能体现法律基本原则、积极引领社会良法向善的中国特色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的建设成果。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并非无垠之水、无根之木,它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共同发展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始终坚持用依法治国来指明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前进方向,以全面实现法治强国为最终目标,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为当前国家建设的重点。在充分尊重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发挥数字化时代的推动力,结合优秀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探索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为中国法治文明建设提供新动能,创造更新、更好、更科学的法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命题,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进行深刻阐述,从逻辑结构上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以宪治国是核心、法律实施是关键、司法公正是生命线、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最高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运用邓小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科学理论认识成果。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法治国,保障…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主题与要旨。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指导中国法学理论建设和法治实践的过程中,也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使之在东方国度结出了累累硕果,其理论成果构成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法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理论创建、理念宣传、政治保证及法律实践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由于法治供给侧矛盾突出,怎样将宪法和法律文本上的原则和规则落实到现实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根本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理论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具体实践始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政策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正式确立的标志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60多年的法治实践既有痛苦的教训,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宪法地位与权威,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坚定法治信仰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法治道路的多样性。中国法治道路的模式应是:法治规律+本国国情+自己的创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价值取向、运行规律、策略选择;支撑中国法治道路发展模式的理论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法治方略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功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