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自身小说创作过程中突出提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小说情调,他对于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描写。本文对沈从文小说特点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沈从文笔下的叙事特点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透过沈从文、汪曾祺师徒创作表象,可以看到其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人性美母题从审美方面表现出来,并且在乡土特色的梦境中和悲剧的现实相互映衬,又在难能可贵的自觉意识中呈现不同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谢冰莹除创作了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的理论文章.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谢冰莹对文学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在创作经验上,认为"通"与"好"是写出一篇成功作品的关键;在文学实践上,注重时代意识与创新意识,响应"文协"号召,顺应时代要求,对报刊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与发展;在创作思想上,以自然为皈依,以人生为法度;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与欣赏上,强调内容、形式、主题三方面兼具.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先生在其地域散文创作中,主要是藉地域文化去解悟人生,进而求得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与灵魂的安妥,从而在最后建构另一种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地域文化意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贾平凹地域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先生地域散文的创作境界,尤其是他文章创作的整体气韵与创作意识,均蕴含和闪现着一股股浓浓的地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作为"南阳作家群"中的重要散文作家--周同宾的散文创作以对故乡亲人的痴迷眷恋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中获得认可,觅得一席之地.在他吟唱的一曲曲乡土恋歌中,有情歌,也有挽歌.情歌与挽歌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内质.周同宾对故乡所唱的挽歌是更具深层次的故乡情歌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膜拜、内省体验和乡村情结等方面论述了沈从文散文中显现出来的生命理念内涵。指出沈从文的生命存在形态中,生命自在源于大自然的恩惠,生命痛苦源于心理的孤独,生命取予源于不同文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文本中死亡人事的分析,探寻沈从文对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并由此深入探讨在其独特的人身经历中所形成的人生观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蕴及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死亡”在沈从文的创作文本中并非可有无可无的次级意象,而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主体意象。对死亡的审视方式,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一个东方作家的审美情愫,同时也流露出了他特定的创作心态。对死亡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揭示“大散文”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大散文”观的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大散文”观的偏颇给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是以闲适恬淡著称的,同样他的散文也带有浓郁传统的文化特色,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闲适平淡的文化意蕴特征。这与他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他本人所追求的闲适平淡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主要从他散文在取材、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三方面来论述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中闲适平淡的品质的继承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刘大夏是明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抚平内乱、治理黄河、整顿军队等方面有着显著政绩,50余年的仕宦经历和执政方法多从其奏疏、散文内容中可见。从政治、结构、艺术三方面对刘大夏的散文创作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作品承载了他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清晰的逻辑顺序和严密的论证为特点。刘大夏对语言的精炼运用和形式的设计,使他的散文在明代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散文见长,对后世影响很深.就散文而言,他的政论文、寓言小品、短篇传记、山水游记,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体散文,在刘禹锡替他编的《柳河东集》里分作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四类.本文笔者想就他的山水游记(比“记山水”范围稍大一些)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诸位学者和专家.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废名是20世纪前期致力"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特定地域的人情风俗风景画.由于两人的美学追求不同,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其作品表现出的主观情感迥然不同.本文试图从物境和情感两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两人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50年代前后的女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引入新的质素,从散文创作的言语表达方式、文本结构形态和艺术表现技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对女性散文的艺术探索,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沈从文的湘西作品中,"河"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它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湘西人视域中"河"的形象、"河"寄寓着湘西人双重人生思考、"河"在湘西作品中的多重意义等三个方面对它进行释读,从而更进一步接近沈从文作品精深博大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