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虚拟教学仿真平台。该平台包含了《信号与系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图形化方式和交互式平台,直观显示教学实验内容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lab GUI的信号与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00-103
利用Matlab GUI设计开发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平台,实现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重要教学内容的交互式实时动态仿真。实践结果表明,该平台界面友好,使用简单,覆盖范围广,参数可变,测试结果正确,各模块间逻辑结构清晰,整体运行稳定,更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和学生的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3.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组成复杂,搭载于飞机、卫星等运动平台上才可实现数据获取,难以开展基于SAR雷达实物的实验教学。为解决此问题,设计并搭建了SAR高分辨率成像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系统设计技术、实验设计技术、数据采集过程、信号处理技术、图像评估技术等SAR实验的完整流程进行了高展示度、高保真度、高交互性的计算机模拟。一方面,该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SAR设计、工作和应用的流程,巩固相关课程基础知识,激发学习雷达信号处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该仿真平台已成功应用于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对培养新工科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学生在学习此课程的过程中存在对抽象知识点难以理解等问题,基于Matlab GUI仿真平台设计了一款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演示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运算、卷积、傅里叶变换、信号采样与重构、数字滤波器设计等经典算法以及语音信号处理综合案例。在教学演示过程中,该系统可灵活地进行参数调整,并可生成可执行文件,方便教学应用演示,同时有利于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测试技术与信号分析》课程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设计开发了模块化测试系统的仿真实验平台,建立了具有液位、压力、流量和温度回路的过程检测与控制实验模型,采用PLC技术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了基于InTouch的仿真软件,实现了系统的实时监控。测试技术仿真实验平台详细地模拟了实际工业生产的检测和控制过程,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杨斌  俞齐鑫  张丹 《科教导刊》2023,(26):46-49
本研究针对传统实训存在设备费用高、部分仪器危险性高、培训效果差等问题,构建了智能产线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该平台从实训教学背景出发,将虚拟仿真与真实设备混合,实现“仿真与实际相统一”。文章以“PLC应用技术”课程实训为例,教学设计采用工程项目应用教学,介绍了数字孪生实训平台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实际发现该模式能突破现实教学中的场地和时空界限,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攻防对抗仿真试验平台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综合实验平台,需要从实验环境、支撑的教学内容、扩展服务等多方面来进行建设.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作为网络攻防课程的教学、综合设计和科学及创新研究的开放式的对抗仿真试验平台,并以远程溢出攻击的实现为例给出仿真实例.实践表明,该试验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对推进网络攻防课程教学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54-157
利用Matlab GUI设计并发布了可独立运行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演示平台。该平台涵盖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数字滤波器系统设计两大模块,实现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核心教学内容的交互式实时动态仿真。课堂使用结果表明,该平台具有界面友好、便于使用、参数可变、验证结果正确等特点,各章节模块间逻辑结构清晰、更利于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及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目前采用的实践模式往往以强化理论知识为目的,该模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更高要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将"虚实结合"交互平台应用于"信号与系统"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并以"心率测量交互系统"为例介绍其设计、实现和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融合"虚实结合"互动体验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增加趣味性,促进研讨性学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频域分析,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内容上包括信号分析、系统分析和工程应用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及演示实例的实现等方面进行阐述。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化的学习手段,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香林 《高教论坛》2005,(6):159-161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本文从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双语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等方面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概念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构架、设计方法及主要知识点的演示示例。  相似文献   

13.
么艳平  史红  王广德 《高教论坛》2011,(3):45-46,79
"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是我校电子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然而,长期以来这三门课程独立授课,内容交叉、重复,浪费学时,彼此之间衔接不合理,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化的角度讲授有关内容。在本校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将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三门课整合为一门"电路、信号和控制系统"课程。本文首先提出整合思路,然后提出整合的方案,最后讨论了实际教学试验,看到整合后的课程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重构了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教与学的效率,开展了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课程资源,利用“雨课堂”开展资源推送,引导学生预习/复习;增加随堂测试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相关知识点;利用“雨课堂”反馈的学生学习数据进一步调整教学环节。本次教学改革在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结合地方本科院校湖南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其中,教学方法采取"对比式"、"问题式"教学,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全面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通过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章初步探讨了基于趣味化知识分享的教学模式,在详细阐述趣味化知识分享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参与趣味化知识加工与分享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克服"信号与系统"硬件实验系统干扰强、易故障等缺点,利用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信号与系统"的相关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运算,明显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本科“电力电子技术建模与仿真”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与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实验环节设计方案,包括实验课时、实验内容及实验平台的设计。其中多层次实验内容设计和Matlab/PSpice混合仿真系统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相关电路的电磁关系、工作和设计原理,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综合设计电力电子系统的能力以及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以较少的投入,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其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两大部分,为此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