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老师说: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很快,这句话就成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流行语言,甚至一度发展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感情来。  相似文献   

2.
“移花接木”不可取——古诗教学词语误解例析特级教师张庆有的老师讲解古诗诗句,遇到有的词按照当今正常词序解释不通的时候,便来个移花接木,暗自更换搭配对象。表面看来,好像讲得通了,实际上却并不正确。如讲《早春》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最”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3.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词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存在“对词讲词”的教学情况,抽象地讲解,让学生听得迷糊,学得辛苦,教学效率低下。词语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在丰富的语境中,才能了解其意义,并获得深刻的记忆。因此,在词语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对话来丰富对词语的感晤,实现词语的“增值”。一、在对话中增加词语的意蕴 新课标要求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运用语文的资源,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自主、合作等学习活动。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语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来理解词语的内涵,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对话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祁黄羊》这一篇文章时,我带领孩子们对文中“兴亡”一词进行了对话。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文中“兴亡”这个词啊?哪位小朋友来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生:“兴”是指兴旺,“亡”是指灭亡。“兴亡”是指国家、民族的兴盛和灭亡。师:你说得很好!那在读到这个词时,你们心中想起了什么?生:我想起了历史上王朝的兴起和灭亡。比如,唐朝灭了隋朝,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师:真好!一个国家的兴亡靠谁呢?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和强大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朱瑛 《小学语文》2011,(3):24-25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词语盘点”的做法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了事,在教学时间紧时尤其这样。  相似文献   

6.
应用题关键词词语的教学鹿寨县鹿寨小学蔡志翔应用题是用语言来表达其内容和数量关系的,叙述时要用到诸如“一共”、“还剩”、“比……提前……”、“增加”、“比……少……”、“比……多……”、“照这样计算”等许多关键性词语。这些词语有的阐明了题目的事理,有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威尼斯》课后有一练习,要学生说说“颤着酽酽的……”中的加点词语,“习惯上经常形容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什么,为什么这样用”。当学生回答这最后一问时,总常常反而向老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些词语为什么可以这样用?”这一问虽只比练习一问多两个字,却是颇值得研究的。教材参考书从修辞角度同答了练习中的问题,指出那是一种修辞上的“移用”手法,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用”的道理。要说明这个道理,则需从心理通感谈起。所谓通感,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的感觉挪移或感官相通。心理学认为,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中,人类有机体分析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通感,“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的影响下产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近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几种感觉都是能互相转化、沟通的。  相似文献   

8.
词语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不少教师采用的词语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查字典,并将字典上的解释抄下来,或是用抽象的语言给词语下定义。如“辛勤”就说是辛勤劳苦;“严肃”就是神情、气氛等使人敬畏。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理解词语能力还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不适用的。学生即使把词义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真正理解了。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学法指导中把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作为中介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当学生学习某个词语时,我就尽量把这个…  相似文献   

9.
王海平 《文教资料》2010,(32):19-20
依据先辈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文化词语”的不同定义,阐释了词语的文化意义,认为:“文化词语”是指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语言意义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得”字句 A段的词语。分四个部分论述 :1 .A段词语的词类性质。指出 A段一般是名词性词语 ,但有时也有动词性词语。 2 .A段词语的句法功能。认为 A段词语主要作句子的主语 ,但有的也可在句首作状语。 3.A段词语的语义功能。认为 A段词语主要用来表主事(包括施事、准施事、系事 ) ,有时也用来表客事 (受事、准受事、成事、使事 )。 4.A段词语的语用功能。认为 A段词语在语用上主要用来作主题 ,一般是有定的 ;并指出 ,因语用表达需要 ,A段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含  相似文献   

11.
张维萍 《成才之路》2014,(28):45-45
前段时间,笔者到一所学校听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生感到非常为难,总是不能准确地说出某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学生将课外学习资料上的词语理解抄写在书页上。毫无疑问,这个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但是,也因此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此走过场,学生怎么能感悟到语言的温度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生命”,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小冬和小亮都是住校生,两人原是“铁哥们”,后来关系却不如以前了。老师了解发现,小亮曾经偷拿过小冬的钱,被小冬知道后,小冬有些不高兴,两人的关系就不好了。老师找小亮谈话,小亮承认拿过小冬3次钱,每次也只有2、3块。小亮还不服气:“就几块钱的事,我下次请他吃顿饭不就得了?” 小亮以为这种事可以等价交换,殊不知这种行为是很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课文词语处理办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扫清障碍法”,也就是在理解课文之前先把重点词语拿出来集中理解意思,这种办法的弊端是比较枯燥,往往导致对词语意思死记硬背。另一种做法是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这种做法比较有利于结合上下文灵活理解,不足之处是常常会因为解词过多而使讲读过程显得紊乱。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在课文中的地位对词语进行分类处理。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侧: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臣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聪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5.
孔娜娜 《文教资料》2014,(12):33-35
在现代汉语中,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随着网络词语的升温,“哥”不仅具有以上意义,如“英语哥”、“犀利哥”、“章鱼哥”、“雨伞哥”、“熨斗哥”等,这些“X+哥”中的“哥”的语义已经泛化,不再指亲属和类亲属,而是凸显某一类具有特殊魅力或非常规行为的男士。因此对于“X+哥”类词语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以往语义的研究上。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网络词语“X+哥”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及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曾宗正同志:你来信谈及在小语七册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把“不计其数”的“计”解作“知道”,把“云深不知处”的“深”解作“厚”,把“秧根不深不浅”的“深”解作“合适”,询问上述词语中“计”、“深”各应作何解释。现说说我的浅见,同你商量。“不计其数”这个成语,意思是“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所以“计”应释为“计算”。如果把它解作“知道”,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不知其数”。“不知其数”的意思是不  相似文献   

17.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8.
我上初中时,有一位语文老师,他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特别喜爱华关的能出彩的词语。这情状本应该属于少年学生们,而不应该表现在老师的身上。然而那个时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激情可以发生和蕴藏在任何人的身上,似乎也没有人能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9.
解释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本文从释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目的在于给改进词语教学提供一些反面教材,引出一些有益的教训。因为初步归纳了八个应当注意避免的问题,所以称为“解释词语‘八忌’”。一忌牵强附会有些词语本身富有政治思想性。在解释这些词语时,要把它们的政治思想内容准确地揭示出来。但是,这些政治思想内容必须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绝对不许外加上去。那种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例如:“狼心狗肺”一词,本来是“形容坏人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有一位教师却作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伴随着报刊、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的“猛轰滥炸”,一些“新生代”词语应时而生,频频出现在视听平台上,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有些诡异奇怪、令人费解的垃圾类词语只是昙花一现,速生速灭,但一些生命力极强的词语已得到人们的认可,有的还被收入了新版的辞书。高考作文中能出现这类“时鲜性”词语,定会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以此亮点装点作文,或许能给文章多争一两分呢。笔者从近期的报刊等媒体上出现的无数流行词语中,采撷十例,以飨考生。一、飙升——指物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狂涨。例:“除了各式套餐,情人节的代名词——玫瑰花的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