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民间法是存在于民族乡土社会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民族禁忌等,侗款就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普遍存在于侗族地区。文章通过对广西三江地区侗族侗款的实地考察研究,分析了侗族侗款的传承和特征,探讨了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乡政村治”模式日渐暴露出的新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后续发展,如何创新治理模式,走出乡村治理困境,既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笔者在全面归纳各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参与式“治理的典型个案,力求阐明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在社会结构和政治心理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取向.  相似文献   

3.
桂东北地区属南岭民族走廊中段,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传统伦理文化。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民族村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1):72-77
当前,国家体制相对完备并不断向乡村渗透,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型。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几千年的社会组织方式一直影响至今,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家的治理,按照国家体制的政策处理各项事务,同时又不得不按照传统的治理方式进行,出现了既接受国家体制管理又按照传统组织模式维持社会运转的"双轨"现象。实践证明,这种"双轨"现象更加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继续运行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在优势,促使国家体制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治理揉合起来,形成"双轨"并行互补的多元的现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款约”与广西近代侗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他们频繁迁徙,避居深山,与世隔绝,以至于侗族聚居区成为统治者视为“蛮荒”的“生界”。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证内部安宁,抵御外来侵扰,保卫民族独立,侗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会组织和规范约法,在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沿续到近现代,这是我们研究侗族历史和社会演变过程所不可忽视的。而在广西,则以三江、龙胜的“会款”及其款约最为典型。有见于此,本文试作一些探讨,以请教于专家学者。一、广西侗族地区的“款”与“款约”…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教授曾在他的名著《乡土中国》里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文根据费孝通教授笔下的礼治秩序展开论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礼"和"礼治"的由来及其本质,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寨老"制度为例,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特征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寨老制度作为苗族地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民间自治组织,曾经在维护当地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苗族社会内部秩序迅速变化的今天,寨老制度的作用渐渐弱化。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寨老制度继续发挥作用,与村委会共同治理村寨,为推动苗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有助于传承乡村记忆与乡村文化,提升村民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盘活乡村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乡村公共教育服务以及发挥“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推动乡村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当前,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面临现实困境,即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未能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乡村教育治理监督乏力,社会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乡村教育治理内部分工不明确,乡村问题分析精准性不够等。为助推社会公益组织有效治理乡村教育,要形成多元主体“共治”,达到乡村教育的“善治”;加强乡村教育治理的内部监督,提升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合理利用大数据的支持,提高乡村教育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或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或指现代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传统教育即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习俗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些传统教育的形式、方式及内容,深刻地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现代化过程,一方面使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事业得以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民族成员面对现代化的进程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革而表现出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因此,在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民族成员这一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的生存状态,民族教育更要放眼未来,从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意识与国家公民意识入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壮、侬、岱族传统婚姻习俗中一些共有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这几个民族之间的同源性,也是中越边境民族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3.
畲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广东是畲族较早的聚居地区。广东省畲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研究广东畲族的社会历史对促进全国畲族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相似文献   

15.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调查看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现代民族教育的结果,是产生一种既顺应时代要求又不失地方特点和民族个性的化。为取得这样的教育预期,民族教育必须将现代教育的客观和一般要求与民族对象的主观和特殊需要协调起来。民族教育必须真正为民族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工作扎实有效,内蒙古各民族形成了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但是,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民族之间在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摩擦与冲突也不断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民族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完善民族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与和谐内蒙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民族高校图书馆民族文献馆藏特色建设浅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高校图书馆应联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分别成为特色民族献的收藏和研究中心,提高民族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实现从接受教育范式向创新教育范式的转变,并以完善和落实民族教育管理自治权来保障其实施。  相似文献   

20.
族群研究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首先介绍了族群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论述了族群认同的概念及其理论流派。文章的重点是通过族群认同理论,得出有关语言与族群文化、多元文化、民族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