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高深文化的遗传机制与适应方式。科学进步是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本质上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理性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高深文化的遗传机制与适应方式.科学进步是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本质上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理性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博士生 何云坤  导师 潘懋元 王伟廉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  1999年 5月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 ,其主要论题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 :着重比较分析了科学进步与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在内在机制和文化特点上的本质相关性、同一性。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遗传机制与进化创新机制的统一体。第二章 :着重分析讨论了古代科学与高等教育在其孕育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相互关系性质和互动联系的历史特点问题。认为在古代社会 ,科学文化的孕育发展和培植维护 ,主要是高等教育功能模式和职能方式孕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文批驳了《理性的视角》所提出的"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这一核心观点,认为认知理性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再生产。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永续动力,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批判了"认知理性"的理论错误及其实践危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科学观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本质、科学发展本质和科学事业本质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对科学知识发展所持有的价值观或信念。建构主义科学观是建构主义对科学本质的审视,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和对自身的反思与重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建构主义科学观对当前科学课程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重视大学的育人功能、回归大学的本质属性已经充分反映在国家政策层面。以教学、学生为中心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选择,然而,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官本位、工具理性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大学偏离了育人本质。教学、学生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应贯穿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以此来激发大学发展内在动力,构建大学价值理性,恪守大学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7.
“掌握科学”教育观对科学的“形而下”追求阻碍了当前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理解科学”教育观既包含对科学“形而下”的掌握,又包含对科学“形而上”的领悟,全面地概括了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科学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从“掌握科学”教育观到“理解科学”教育观的变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文章对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中的科学与人文的斗争进行了梳理,对高等教育中的复古教育思潮与反复古教育思潮、科学与玄学等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思想争论进行了分析,对科学主义及科学教育思潮成为教育思想领域的主导思潮并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最终实现打开了方便之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认识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等。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就是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接受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没有国界的文化,意义十分深远!相信老师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异议。但是,什么是科学本质?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儿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该体悟到怎样的科学本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领儿童体悟他们能够体悟的科学本质?……这样一些对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很显然,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所秉持的信念,必将影响其在课堂上的施教,教师甚至会将既定的课程加以调整,以符合其秉持的关于科学本质的信念。教师如果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套客观的陈述,是客观的真理,其教学行为就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其教学也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承,缺乏知识的产生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科学时形成思维定势,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不能理解科学知识的建构性和差异性。因此,作为科学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应当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进行深刻反思,树立起现代的科学本质观。对小学生而言,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与年龄相关,他们还没有能力辨别和理解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什么是真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向他们提供哲学上非常精确但又不过分复杂的关于科学本质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引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乱象和困惑,李德昌先生在《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及作用机制,揭示了高等教育乱象的根源,指明了规正高等教育的路径。李德昌先生开创的信息人教育学理论以及其致力于学术的精神正在和即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科具备文化属性。据此,科学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过程亦是参与科学文化实践的过程。科学文化理论框架的建立既揭示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要素,也从理论层面阐明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育人价值。以“人性的释放与创造”为目标、以“突出科学的情境性和共同体参与”为内容和以“‘三位一体’促进文化觉醒和自信”为过程,确立了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机制,搭建了科学教学和科学文化实践间的桥梁。从科学史、科学情境、科学道德和科学审美四个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探寻通过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  1999年 7月 10日本文从科学、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和系统整体互动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 ,对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问题 ,进行了比较具体详细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论文针对相关课题的薄弱研究状况 ,以及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有关分歧混淆、论讼争议和认识误区问题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考察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 ;比较具体地揭示阐释了科学与高等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互动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点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规律。同时 ,对高等…  相似文献   

15.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科学本质作为一种对科学问题的本原性思考,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于大学生科学本质观存在的科学主义等取向,本文提出通过提高大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开展HPS教育、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来达成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学生适当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个人科学本质观是个体对科学知识发展所持有的信念和假设.它是一个观念系统,涉及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与科学事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社会文化、科学课程和课本以及教师的教学影响下形成的.揭示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结构和成因有助于预防并转变学生错误的、不充分的科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亚洲“四小龙”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四小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上,选择了由经济发展对人力需求引导高等教育对人力供给的适度发展模式,并以无可争辩的事实验证了它的正确性,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一、亚洲“四小龙”模式的实证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有政治与宗教、文化与科学及经济等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自1862年美国的“毛雷尔法案”签署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动因便归结到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同质的阶段性水平决定着不同质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既是高等教育的供给函教,也是需求函数(樊安群,1992年).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从传统教学方法变革而来的,是现代社会变革、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在这个变革、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方法逐步积淀起丰厚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理论基础,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教学方法本质的认识,进而提高使用和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传播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并且为构建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其任务本质上是推进科学文化的本土化。通过构建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从科学文化的高度评价教学效果等措施,使学生成长为具备科学文化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