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大河 《学会》2002,(10):35-37
前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全球变暖已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并将继续造成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在国际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2.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离不开低碳农业。从低碳农业的内涵入手,分析广东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广东对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成为气候与环境领域国际外交的焦点,面向2012年后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本文阐述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框架谈判的形势和斗争焦点;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减排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前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O_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  相似文献   

5.
地球逐渐变暖人类不寒而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4,(4):53-53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田勘 《百科知识》2021,(28):32-33
目前,除去工业、汽车排放等人类活动,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约有30%来源于农业.温室气体包括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后会导致气候变暖,从而造成灾害频发.甲烷是位于二氧化碳之后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为20%,其中稻田排放的甲烷约占人为甲烷排放总量的11%.另外,稻田还是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氧化亚氮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为6% ~ 8%.这些数据表明,水稻或多或少与气候变暖有关,但是以水稻产生的温室气体分量来看,又未必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目前的热点话题——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三个疑问: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吗?气候变暖真的有害吗?即便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主要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吗?经论证分析,本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政治、经济有关,但应该和公众无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而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国家,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并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能源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评价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政策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客观效果,并对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相应的CO2排放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未来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压力,以及未来可能采取限控措施的代价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对我国能源战略有关政策提出了一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傅小城  王芳  王浩  段水强 《资源科学》2011,33(3):408-415
根据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且增温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的升温幅度在0.5℃/10a左右,远大于同期全球的升温幅度;柴达木盆地降水也略有上升,变化幅度6.2mm/10a左右。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气温增幅从东到西逐渐增高,而降水倾向率则逐渐减小。季节分布上,盆地内冬季的气温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增温幅度达0.72℃/10a左右,降水倾向率则夏季最大,达3.4mm/10a。累积距平曲线及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综合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增温过程,增温起点在1987年左右。气温、降水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气温关系不明显。另外,上一年降水也对地表水资源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广胜 《资源科学》1999,21(5):46-52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径,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张忠华  刘云 《现代情报》2013,33(7):125-129
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1993-2012年间在我国大陆地区发表的7 606篇期刊论文,以评估国内气候变化的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相关论文和期刊数增长明显,论文涉及学科主要是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北京是发文最多的地区,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是研究的焦点,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分析表明,气候变化研究在国内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减排方案寻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王铮等(2010)气候保护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全球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模拟研究了既适合全球的减排行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减排方案。研究以至2050年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以内、至2100年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为前提,首先模拟了哥本哈根协议下全球减排方案的效果;然后针对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总量减排情景展开经济政策模拟;最后在全球温度变化不确定性背景下,比较分析了总量减排方案对我国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短时期来看,总量减排行动将会给我国带来损失,但从长时期来看,适时适量展开总量减排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温度上升不确定的条件下,较优的全球总量减排方案为:至205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前苏联地区比1990年减少50%;中国与其他地区从2025年开始总量减排,至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8%,其他地区比2005年减少20%。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农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农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农业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农业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之间可以转换。2008年,中国谷物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中国农业经济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的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农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国可以制定和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路线图,可以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