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该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近期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的危害;其次从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个体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校园欺负行为的主要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4.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希洁 《中国德育》2007,2(8):26-28
欺负是中小学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欺负的发生有特定的情境,年龄和性别因素都会导致欺负的发生。目前,学生与教师对欺负的应对方式,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和同伴关系值得关注。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整体选取聋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101人,采用问卷法,通过聋生回顾式的自我报告,对聋生的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年级欺负现象比较突出;四年级欺负者最多,受欺者也最多;四年级以前,欺负者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上升,而后欺负者人数逐渐下降.校园欺负行为最容易发生在教室、寝室.欺负方式主要是无故打人、强要钱物.建议重视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干预;重视日常的欺负报告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8.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从被发现后,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该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着校园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介绍,尝试运用其心理作用机制,以中小学校园中欺负现象为切入点,对此种现象的成因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该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负是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它对儿童尤其是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欺负行为与受欺负者这一群体的人格、认知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从依恋、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感、归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受欺负者的心理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受欺负者人格、心理特点的教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欺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校暴力形式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中小学欺负问题的基本特点。然后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阐述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个体特点,欺负/受欺负与儿童的同伴群体、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生态系统的联系,指出今后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儿童青少年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在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个体与其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今社会,少年儿童受欺负现象十分普遍。许多研究表明,受欺负经历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1]。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历过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处于劣势,欺负者往往通过身体伤害、言语或肢体语言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及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所为,也有群体参与。二、欺负行为的危害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受欺负的消极效果是相当持久和稳定的,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孩子产生焦虑、孤独、抑郁、退缩、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一直不关注这个问题,被欺负幼儿作为受欺负者的地位和角色会持续很长时间。那些经常被欺负、性格又内向的孩子在遭受同伴欺负而又无力自卫时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甚至对父母和老师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受到欺负时不再愿意求助于他人,从而导致受欺负的恶性循环。所以,成人必须关注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当,成人可以借此机会教会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方法,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解决冲突的策略,以提…  相似文献   

14.
学术     
我国校园欺负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盖笑松方富熹欺负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性行为,校园欺负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校园欺负问题有四个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Bully Questionaire)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榆次区589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负现象,有18.34%的初中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无论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卷入欺负问题的男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女生。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初中生受欺负后,告诉同学的比例最高,告诉家长的次之,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初中生受欺负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明显要高。初中生欺负同学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略高,但双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20世纪80年代开始,校园欺负行为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被进行系统的研究。心理学者迫切的希望找到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解决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理问题。本文对于欺负行为的概念,原因及干预进行讨论,望能指出校园欺负干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简版的Coopersmith自尊问卷,以及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压抑量表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同伴关系、自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都比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3)在中小学中,同伴关系在儿童欺负问题对其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儿童受欺负通过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间接地影响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