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期末考试等类型考试中出现的“裸考”、“比基尼考”现象,作了深入探讨,提出国家、学校、教师应采取应对措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躺平”心态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焦虑无助的情绪反应,“躺平”现象的蔓延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并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心态。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彷徨”、家庭“越位”、学校“缺位”和社会“错位”等矛盾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这折射出大学生成长难以言喻之伤、成长难以跨越之沟、教育难以回避之忧和发展难以承受之重的困境。全员育人应遵循“个人明心立志、家庭和谐育人、学校高质量教育、社会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协同育人的机制,树立远大人生目标,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且有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传统教育弊端影响较深、创业教育难以融入普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和创业教育不良外部环境的侵扰等困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各相关利益主体应积极作为,即政府层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导机制,社会层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向机制,高校层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学生层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院系是班级“基本细胞”之上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组织单元”,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指挥部”,是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线堡垒”。文章探讨从高校院系层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指出当前高校院系层面心理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院系层面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基本思路为改善院系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具体做法即形成完备的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完善的疏防机制、实行心理问题零报告制度,以便为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当今的社会实践出发,具体的分析、考察、预测大学生的发展历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应建构在“类”和“个体”两个层面,既包括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又包括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宅居”现象.文章以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对“宅居”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已经作为当下大学生主流,如何有效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急需探索的问题。目前,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诸多“短板”,有学生自身的,也有组织层面的,需要从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挖掘教育活动形式、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教育主体培养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匹配度较低,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现象级社会问题。透视教育价值取向游离、就业机会缩减、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届生“慢就业”等大学生就业内卷的外部表象,可知其成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驱使下形成的就业内卷、大学生就业思维局限下产生的就业依赖、社会层面就业结构矛盾突出等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内卷化的趋势,需要大学生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明确就业目标,高校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培训等活动推动校企合作,优化社会层面就业环境,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解决就业问题的合力,促进内在因素的变革,切实推动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打工”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认清自我,增强工作认知,累积社会经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等,然而,对大学生“打工”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打工”现象持续升温原因这一问题入手,从学校层面探讨大学生“打工”现象对学业的影响,进而提出高校对大学生“打工”现象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令人忧虑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诚信”水平理应居于社会较高层面,但从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诚信缺失,从教育入口(招生)中的考试作弊,到教育中间阶段日常行为的失范,再到教育出口(毕业)中的假文凭、随便毁约,诚信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时代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被贯穿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章立足“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以H大学630名理工科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分别从“三个维度”和“四个层面”,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几点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克服社会就业风险,推进专业教育的内涵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日益紧迫的课题。文章从“学院主体—校友联络—单位合作”三螺旋联动“,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入职规划”三步走辅导“,就业认知—就业准备—就业情绪”三阶段调节“,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三条线融合等四个方面着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柔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分配难”的现象,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分配难”,反映了新的用人机制和旧的人才培养分配制度以及学生求职观念的冲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方面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抓手,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趋势和要求。新时代高校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必须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爱国主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核,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蕴含。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途径,突出打造并依托“五位一体”全员育人团队,形成“三层次五模块”的课程架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贯穿红线,把握新时代实践育人价值导向,实现实践育人、德才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感恩意识缺失是当代“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碍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有很多因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三个视角来看,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学校德育的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要从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认同、实践三个层面入手,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师教学工作、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孙月红 《考试周刊》2011,(78):202-203
进入21世纪,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他杀、犯罪等现象不断增多,此种对生命的漠视及责任意识的淡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且是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显得迫在眉睫,高校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书”的同时要做好“育人”工作。本文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途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解光穆 《宁夏教育》2014,(10):69-70
笔者在拙文《刍议教育领域自相矛盾之现象》(载《宁夏教育》2013年7-8期)中,从宏观层面探析了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三种思想认识与行为选择,现从"形而下"的视角继续对教育领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现象做一评析。2010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教育改革:如何超越自相矛盾的主张》,对现实中广泛存在着的"一边呼唤素质教育,一边要求‘裸考'回归"的自相矛盾现象进行了尖锐评析。  相似文献   

18.
胡春鲜 《大学教育》2024,(1):134-137+141
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智慧的凝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经典阅读是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心智和生命的成长。在微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泛化的语境下,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上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行为上却疏离经典作品的“知行不一”现象。可以从个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即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逻辑理路。最后,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环节构建经典阅读推进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需要彰显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转向智能时代的交互、呈现社会劳动的功能性、指向教育的精准评价,在两者功能发挥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功能耦合。但在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五育并举视域下的教育取向不平衡、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教育生态解构、就业内卷现象下的行为理念偏颇、日常实施中的教育评价弥散等问题。需以形成“五育并举”的格局、营造教育生态、优化内容建构和提升育人评价的举措实现功能耦合,从而使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内在统一,不断健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建设,实现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在育人层面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存在误区。并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灵活性、时代性与本土性特点,应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