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交通是制约旅游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旅游经济潜能和最短平均旅行时间三个测度,分别对区域外高铁开通前后怀化的可达性进行对比和区域内沿线地区可达性进行对比,进而对张吉怀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未来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后,张吉怀沿线区域内部可达性和区域外部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提升,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可达性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惠程度不一,高铁的开通对该区域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相似文献   

2.
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认为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的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应该包括宏观层次上和微观层次上的两种形式,在微观层次上主要以旅游目的地地域内部要素为视点,在宏观层次上反映各要素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素系统内部表现出空间作用和秩序层次,要素系统之间反映相互作用关系,其主要地理空间要素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河南公路交通网络,运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栅格成本距离分析,研究河南省各个区域到其最近城市节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河南省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各时间阶段,可达性水平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多极格局且具有稳定性;处于河南几何中心的郑州、许昌可达性值一直相对较低,边缘地区的可达性值相对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有所缩小.从可达性变化速率来看,区域可达性变化速率呈v型降低,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1995—2001年河南省公路网络可达性变化速率较快,且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干道指向性,在此阶段公路网络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各区域可达性;2001—2007年可达性值提升较1995—2001年不显著,且某些地区有所下降,与道路改建有关,整体可达性变化速率慢;2007—2014年可达性值改善优于2001—2007年,可达性变化速率较快.总的来看,边缘地区可达性值变化速率比中心地区变化速率快,区域可达性变化幅度与可达性初值有关,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与完善、国家政策以及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对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A级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其空间分布格局对区域的旅游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2016年度安徽省A级景区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空间密度、空间均衡性以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人文两个视角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A级景区呈现空间集聚型分布,空间密度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南、蚌埠、芜湖、黄山、合肥五市周边。(2)A级景区市际呈现出较分散的态势,整体上空间自相关性不强,而在皖南、皖中和皖北区域尺度上集中态势较高。(3)A级景区分布与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及餐饮住宿接待设施有着较高的耦合关系,而与经济和交通等人文因素的相关性系数较低,今后需强化分配景区建设的社会经济资源,进一步完备景区旅游交通网络,优化安徽省A级景区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空间重力和二维矩阵等模型,分析黑龙江省13个地市(区)旅游收益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组合关系,找寻空间布局同步与错位地区的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看,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丰度、交通可达性和旅游收益重心呈错位态势,与几何中心比较,五个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西南部且彼此接近。从二维组合矩阵看,13个地市(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位和错位态势,同位型集中在黑龙江南部,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东部和北部地区。结合13个地市(区)偏离—错位区域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应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质,撬动资源重心牵引力,加快交通条件和网络建设,发挥资源型城市跨境旅游产业,形成旅游集群。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带来的消费和投资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旅游消费需求,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基于2010-2019湖南省14个市州的城镇化率、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定量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旅游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如果忽视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将会高估其对本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2)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城镇化水平每提升1%,将会直接带动本地区旅游经济提升1.631%,间接促进临近市州旅游经济增长0.548%.(3)在城镇化过程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为理解湖南省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深入挖掘其对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益是缩短地区间的旅行时间,增强区域交通可达性.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选择2004和2011年两个年份在构建公路交通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节点全域可达性、日常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省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及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区域交通网络优化和城市空间组织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8,(3):60-68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基于成渝城市群2000年、2007年及2014年路网数据,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以平均可达性、最近节点可达性及县(区)腹地范围为测度指标,从全域和局域可达性两个视角对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等级路网建设及其完善程度与区域可达性水平提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成渝城市群交通发展需要提升区域边缘县区的县乡道路网密度,构建边缘地区对外快速通道,打造区域"轴—辐"式陆路交通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采用2000年和2009年两期spot遥感影像,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交通可达性和城郊地区村镇距市中心的距离两个指标来探究区位与村镇的规模、分布及其发展速度的关系,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热点分析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获取长安区村镇的规模热点及扩展热点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郊区的村镇的发展受区位影响,距市中心距离近,交通可达性好,规模大;城市郊区村镇的扩展速度主要受区位的影响,扩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在交通可达性好,距市中心距离近的地区,该区域的村镇扩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通过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出长安区各村镇的扩展在韦曲和郭杜呈HH高值聚类,而在王寺镇周围呈HL异常。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012年江苏省13辖市的旅游相关数据,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江苏省13辖市的旅游空间关联程度.结果显示:13辖市大多数集中在以第1象限为代表的高值-高值集聚区和以第3象限为代表的低值-低值集聚区,表明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显著,空间关联性较强.据此,将江苏省的13个辖市分为H-H型、L-H型、L-L型、H-L型等4种类型,并就每一类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经济联系是旅游地之间通过旅游流产生的经济联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时间序列下的云南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可知从2000年到2011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中每个州市与其他超过10个州市之间建立了旅游经济联系。旅游经济联系环形网络逐渐形成,旅游网络结构逐渐密集,旅游城市之间的整体联系趋向于平衡,旅游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为优化网络结构,中心城市要发挥对边缘城市的引领和旅游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边缘城市要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旅游形象加固更新、强势旅游品牌的塑造、旅游交通通达性的提高等方面加快与中心城市接轨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临近点指数、连接性、回路性和通达度分析研究霞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霞浦旅游发展尚处于旅游要素的参与和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等级较低,所形成的网络尚不发达,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还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建议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道路等级,加强景区旅游回路建设和景区与游客集散地、站场的快捷通道建设,以修建滨海路、环岛路、陆岛码头、桥梁为突破口,促进滨海旅游和海上旅游的发展,形成滨海旅游快速通道和海上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3.
邮轮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国际旅游业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之一,邮轮经济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影响非常重大。拥有着"百湖之城,水上之都"的大武汉,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发展邮轮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为了解邮轮经济对武汉旅游的影响,分别从武汉地理位置、武汉邮轮的发展、邮轮经济对武汉旅游的利与弊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合理利用城市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旅游空间,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分析兰州城市旅游的节点、域面、路线和出入通道等四个主要要素,由此将兰州城市旅游空间划分为三个旅游区,构建出兰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育空间分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地理事象,其在“人-地”历时互动和共时发展中,透过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导的条件性因素、以人文地理要素为主导的发展性因素、以‘教-地’互动为主导的主体性因素”多元耦合,演化出“空间解析下的区域分异、区域解析下的城乡分异、城乡解析下的校际分异”。客观存在的教育空间分异,兼具推动教育竞争发挥的正向价值和阻滞教育协调的负向功用。要实现教育空间分异的正向效用,势必要求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破解区域教育分异,以教育制度变革破解城乡教育分异,以文化和教育双向互动破解城乡内校际分异,进而最终求得我国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绿洲经济的影响,河西走廊城镇间距离过长,景区、景点分布分散,造成了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区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这种状况,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对河西走廊进行旅游开发。构建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为"旅游中心地",以古丝绸之路(陇海、兰新铁路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集群内的旅游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舰族和范围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对宁波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宁波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小,职能分工不明确,空间布局散乱,致使以畜牧、旅游、水电、藏医药等为主的甘南州特色经济难以发挥其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则必须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来推动城乡互动机制的建立,发挥城镇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城镇的服务功能,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城镇的对外联系功能,形成与周边地区相呼应的关系,诱导工业生产要素向本区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