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应回到“原点”思考心理教育应该是什么。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积极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而从哲学视野洞察,心理教育的未来走向就是:从“工具论”走向“目的论”,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关注和重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消解心理教育的“异化”现象,走向单一学科范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以人的具体性、差异性为出发点,淡化教育的标准化、符号化和理想化,从划—性教育走向差异性教育,从符号化教育走向自然化教育,从预设性教育走向生成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人的发展立场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揭示出人工智能对人的想象力遮蔽的风险,并探讨未来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指出想象力是人异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释放师生的想象是教育伦理的第一原则。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指出人工智能所形塑的虚拟景观、他者叙事、算法锁定和主奴互动遮蔽了人的真实体验、自我省思、意义生成、生命实践等,引发人的想象力退化的伦理风险。文章认为,人的想象是防止人与人工智能关系异化的关键,是人机协同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未来教育应以释放想象为核心,从“以我为中心”的教育走向“以世界为中心”的教育,从注重“技术性”的教育走向强化“艺术性”的教育,从侧重“肯定性”的教育走向观照“否定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2,(24):34-34
校长要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3月6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是现代校长的新使命,这意味着校长要从人、财、物、事所构成的“有形学校”的权利性管理,转向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与教育、教育与人的内在关系,也意味着校长对学校教育本质特性与价值的坚守,更意味着校长对教育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5.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普遍展开,农村社区教育方兴未艾。作者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从“阶段性适应”到“超越性导向”的基本走向,即从“科学启蒙教育”走向“科技文化的教育化”;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从“经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汪潮 《江苏教育》2008,(18):10-12
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走向:从“语言能力”走向“语文素养”、从“单一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繁琐哲学”走向“简明扼要”,从“平移教育”走向“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育研究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它以近似于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缺少人文关怀。本文试从教育研究的生命意蕴角度出发,阐述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探索教育研究走向生命关怀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教育研究提供更宽广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当国家从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转向提高GNH(国民幸福指数)时,社会开始走向“以人为本”;当教育开始从服务于“上层建筑”、“生产力”转向培养“人”时,社会开始走向了人:当教育由培养作为社会工具的“政治人”、“经济人”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发展”的时候,社会才真正实现了“育人为本”。鉴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理解的工具化、抽象化.在国家提出“育人为本”的工作指针时,我们就更需要理解教育所指向的“人”。  相似文献   

10.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王洁 《山东教育》2009,(12):38-39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全面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同样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评价的出发点从评比、筛选走向诊断、帮助。评价的目的从知识学习走向育人,即促进“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评价者的心态从冷静客观走向充满人文关怀。评价形式从“三个一”走向“三个多元”:从整齐划一式评价走向充满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走向教师、家长、同伴、个人等互动式的多元评价;从统一的纸笔测试走向对艺术作品、实践成果、小发明制作、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教师及教师职业发展的主流。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教师教育必须转变理念,即目标取向从“半专科”走向“专科”、内容选择从“粗放”走向“精细”、功能定位从“无限”走向“有限”、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建构”,重新架构起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二因素论”到“多因素论”,直到“综合因素论”和“二层次三因素论”的研究走向,表明人们对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研究视域在逐步扩大,研究方法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演化,教育学立场更加鲜明;也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本身日益凸显教育主导性、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从中概括了五大发展趋势:教育理念从“普适性”走向“国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从单纯的E-learning走向B-learning、教材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化”、学习资源从“展示型”走向“交互型”、学习方式从“集约式”走向“泛在式”,并提出了联通主义、云计算、智慧教育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教师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背后支撑这一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结构性转换,即从教育“理论中心”走向“教师实践中心”,相应地,教师教育及其研究也应从培养“技术熟练者”模式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从“规范”教师实践走向“服务于”教师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四史”教育研究主要回应了“四史”教育的内涵与原则“、四史”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三个焦点问题。在复归实践性、文化性、主体性的呼声中,后续“四史”教育研究将超越工具理性,从理论思辨研究走向实证探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从多元主体兼顾走向微观主体关照。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影响和改变着当代教育的方法、过程及结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转型:在教育主体上,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在教学质量观上,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在学生发展观上,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构建为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模式才是现代教育。而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并非对立的,在肯定现代教育模式的同时,决不能全盘抹杀传统教育。真正的现代教育,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也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TOE架构,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分析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为研究生教育组织从“有边界”走向“无边界”、研究生课程教学从统一标准走向个性定制、学科建设从跟跑产业走向领跑产业、研究生教育治理从“垂直化”走向“网格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要通过凝聚数字化共识、培养数字化人才、聚焦数字化治理、创新数字化评价,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赋魂“”强基”“固本”“健体”。  相似文献   

20.
我校提出“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生命乐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办学愿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追寻人本、关注生本、走向校本,以“有效课堂,智慧教师”为载体,引领学校师生从教育的幸福感走向教育的成功感。我校主要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途径进行实践探讨与研究,寻找“轻负高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