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星"已成为男女中学生最普通的现象。听说,追星的人成群、成族,更可见其气势之磅礴。但是,为什么"追星"会成为校园的潮流和时髦呢?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北京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共173名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原因以及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崇拜偶像的程度、强度有所减弱,追星方式并不狂热,基本呈简单崇拜,而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行为的认识与态度也更为理性、包容。中学生自我崇拜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这值得教育者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追星”已成为男女中学生最普通的现象。听说.追星的人成群、成族,更可见其气势之磅礴。但是,为什么“追星”会成为校园的潮流和时髦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中的“追星”现象要善意引导何正中现在做班主任的,往往为外界对学生的思想干扰而倍感头痛。仅以中学生”追星”和港台某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以恋情、宣泄个人主义为主)的大面积视唱而言,学校、老师为之陷于被动与无奈,徒有感慨:令非昔比。诚然,学校领导和班...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们是如何"追星"的,本刊特在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以下为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她也喜欢追星,但是父母并没有责怪,而是通过正确引导,让她不断地调整追星的方向。如今,这位还是中学生的女孩已经利用课余时间作曲800多首,发表300多首。  相似文献   

7.
对于少男少女追星的现象,社会上的评论似乎是贬多于褒。褒也罢,贬也罢,想追星的还是在追。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常剑桥、刘婷、谭雅丽、周为、朱婷、关颖这几位同学就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从研究时下少男少女的追星心态入手,挖掘出了追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而也应被列为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各种与偶像有关的资料,如相片和唱片。这样既花钱,又耗费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追星已经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一个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为什么这个中学生会如此狂热地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个悲剧中,也折射出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青春期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学生的“追星情结”?  相似文献   

9.
商业促使娱乐潮流广泛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低龄化现象,因而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追星",促进其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高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追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年级小学生倾向完美明星形象,但不存在狂热追星现象,少数特别学生需要予以特殊关注。在追星问题上与父母沟通较佳,但对追星影响问题上判断力弱,主观认同强。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应正确反应明星,教师教学应结合社会现状,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家庭对小学生追星应给予正确态度和方法,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追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班会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追星的利弊,从而对追星现象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和分析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追星动机。 2.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追星不等于追梦,明星的未来不等于自己的未来,认清追星的误区,从而不盲目追星。  相似文献   

11.
武佩好 《文教资料》2011,(13):150-152
本文认为"追星"文化已成为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师范生"追星"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阐析了师范生"追星"的影响,并提出了高等师范学校引导师范生"追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处于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发丰富,追星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高校学生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追星现象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追星观的研究,分析出高校学生追星的原因以及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追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其实“追星”不单单只有中学生,还有小学生、大学生等等,他们有一些“追星”疯狂的行为出现。“追星”是不分年龄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追星”的行为不要过于疯狂。什么才能称得上“疯狂追星”呢?就是每天为了见自己喜欢的明星,在明星的家外面等着,然后找他们帮自己签名、拍照,做这一类无聊的事情!有时候明星因为工作或者是某些原因要等到天亮才能回家,而你因为要见到他向他拿签名和拍照就等到天亮,到时候不单单没有精神上课,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这样真的好吗?其实我觉得喜欢一个明星不需要这样做,而我们也不是为了跟他们拍照、拿签名而喜…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曲倩 《中学生博览》2023,(15):37-39
<正>剧情简介 :中学生苏昭狂热追星,把明星奉为她的天,认为自己的偶像——WY是完美的。疯狂追星导致她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家长都很着急。心理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她修正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亲子关系好转,成绩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数据的启示几年前,对追星问题的大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漠了,对此深恶痛绝的家长们最终也认为是不可扭转的事实。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调查结果,对我们敲响警钟:对学生追星的有效引导刻不容缓!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崇拜偶像一栏中,86%的学生选择了歌星、影星,10%  相似文献   

16.
当前,追星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教育部对青春剧《流星花园》的禁播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警醒。可以说,追星现象而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一方面,由追星而带来的各种高消费,如购买磁带、影碟和演唱会门票等,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追星现象的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和非理性特点往往使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在浪费了大好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妨碍了其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进而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我爱‘超女’,周杰伦;潘玮伯、SHE是我的偶像……”现代社会,明星已成为社会流行时尚文化的代言人。无论是其着装、配饰,还是性格、气质,明星都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形象代表,明星效应亦渗入了大众文化,并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主体之一。追星,似乎已成为现代中学生们关注时尚和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他们把时间大量地花在如何关注明星上时,学业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父母的沟通开始疏远,关系也变得紧张了,甚至有中学生们对明星产生了依赖的心理。追星,是好,是坏?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本期,我们将一起走近“追星”之影响大观,是喜,是忧,如下分晓。  相似文献   

18.
追星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化现象,它是人类青春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曾用政治说教、伦理界定的方式对待追星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追星现象出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如今,中国的追星现象,以其前所未有的宗教狂热。对儒家化形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代表儒教化和各式传统势力的反追星的力量还在节节后退,已不足以构成对新派追星族的威慑。中国大陆传统的英雄崇拜模式出现了真空,早已无力平抑新兴的追星潮流。歌星崇拜是人类在青春期的宣言书,它类似鸟类在求偶期的呜叫,是一种人类最自然、原始的艺术创造动力。因此,即便流行于大陆一时的痞子化,也难以抵挡更加持久、更具有人性普遍性的港台流行歌曲。在人欲价值日渐高攀的当今世界。明星崇拜,依然可以看作是原始崇教的遗脉,也是世俗舞台上展现人性自然性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9.
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 ,追星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最近教育部对青春剧《流星花园》的禁播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警醒。可以说 ,追星现象而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方面 ,由追星而带来的各种高消费 ,如购买磁带、影碟和演唱会门票等 ,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 ,由于追星现象的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和非理性特点〔1〕往往使很多学生丧失理智 ,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 ,在浪费了大好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妨碍了其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毫不夸张地说 ,在整个世界文化趋同的今…  相似文献   

20.
宕岩 《家长》2010,(1):14-14
一、正确看待孩子追星 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要求青少年放弃偶像崇拜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举动往往是将喜欢的明星的照片贴在床头,听明星的CD碟片,偶尔参加明星的演唱会,搜集明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孩子的追星行为仅限于这些,父母就不应横加干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