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观是指如何认识"义"、"利"以及如何处理"义"与"利",即道义与利益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是义利观在伦理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人性是可变的,人们最终会趋向于善,即"义",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道德支点;社会物质条件,即"利",对人们的荣辱观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物质前提;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要坚持先"义"而后"利",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人们评判荣辱的尺度和标准。深入探讨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荣辱观的思想精髓,并进而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荣与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即荣誉,是对群体或个人道德行为的褒扬与嘉许;"辱"即耻辱,是对群体或个人道德行为的贬抑与嘲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具备一定的道德行为的认识和评价。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风向。  相似文献   

3.
<正>"我已经被爱过了,"爱德华说,"我曾被一个名叫阿比林的小女孩爱过。我曾被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个流浪汉和他的狗爱过。我曾被一个吹口琴的男孩爱过。不要对我谈什么爱,"他说道,"我懂得爱。"那个老娃娃说:"我不知这回谁会来要我。有人会来的。总有人会来的。谁会来呢?""我不在乎是否有人来要我。"爱德华说。"那太可怕了,"老娃娃说,"如果你那样认为  相似文献   

4.
荣辱观包含"荣"和"辱"两部分."荣"与"辱"从根本上说是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萌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属于"人心的世界",前者是朝向内心世界的约束机制,后者是朝向外在现实的激励力量.以荣辱观为观照,可以为当下大学校园道德秩序乱象反思与重建提供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哲学家荀子首次对荣辱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先义后利则荣。先利后义则辱。并进一步把荣分为义荣和势荣,把辱分为义辱和势辱。君子可以是义荣而势辱,也可以是兼有义荣和势荣;小人可以是义辱而势荣,也可以是兼有义辱和势辱。君子小人之分关键在于义的荣辱。好荣恶辱是人的共性,但君子小人趋荣避辱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当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20-41
1.荣辱观教育推进荣辱观教育的意义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集中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追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与辱属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大凡一个有自尊心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而力戒耻辱的。因此,加强荣辱观教育营造一个去伪存真、争荣避辱的良好氛围,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很好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什么是荣辱观教育  谈到荣辱观,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两个概念:光荣和耻辱。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荣辱观就是通过社会舆…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只有找到自己的个性与1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契合点,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此,我们要践行老子"无为"的思想,不做无用功,不该干的不干,该干的必须干。只有这样,懂得偷懒,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中专学校是  相似文献   

13.
一、老子荣辱观概说 荣辱观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对人的言行是非荣辱的总的看法、总的立场观点。荣辱观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伦理的层面上指明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趋荣避耻,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对聪明的孩子,不要太强调记得多,要关注他的“求知欲”,注重孩子渴望了解未知事物的状态,这是智力发展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荣辱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对人们…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荣辱观概说 荣辱观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对人的言行是非荣辱的总的看法、总的立场观点.荣辱观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伦理的层面上指明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趋荣避耻,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对聪明的孩子,不要太强调记得多,要关注他的“求知欲”,注重孩子渴望了解未知事物的状态,这是智力发展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可这严的分寸感很强,在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但不要太过了,只要他能改正就好,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能打骂。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有的还近乎畸形的自尊,遇到这样的学生,更是要软硬兼施,尽量用制度纪律制约她,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他否则他会和你对着干,你的好心就没用了。  相似文献   

19.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是"应会"教育,但不是不要"应知"。我们的问题出在:一是学科论者总是强调"应知"重要,以"应知"挤兑、甚或替代"应会";二是唯能论者过于强调"应会"重要,拼命排斥"应知",似乎唯其如此,才真正坚守了职业教育的本真;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虽然提出了"应知""、应会"的概念,其实却从未认真领悟和厘清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真正懂得它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