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张兵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形态在动荡中渐趋宁静,另一方面,学术文化在碰撞中完成了转换与对接。处在这个转型期的诗人,可以根据其人生经历和政治态度划分为殉节诗人、遗民诗人、贰臣诗人和国朝诗人四大类。这些诗人各以其独...  相似文献   

2.
郭元祥 《湖南教育》2007,(11):41-42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的却是体现出大众的融化意志: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许多诗人置身于官场生活中。权力导致诗人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创作诗歌,与诗人的“宗唐”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4.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敏感又博感的诗人,莫不多情,更且“自作多情”。正因“自作多情”,才会“误会”、“幻觉”万物皆有情,不但领诗人的情,更且以情报情,有所回应。一般诗人能赋万物以人性,已属不易,但真正“自作多情”的诗人,才能更进一步,使万物受而知报,领而知还。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之所以伟大,正因诗人将自身提高到“与自然莫逆,作造物知己”的博爱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笔下的山水,姿态各异,气象万千。她既是诗人对自然山川独特的审美发现,又是诗人内心世界独特体验的情感结晶:既是诗人抒情言志的物质载体,又是诗人展现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和潇洒浪漫气度的平台。概略而言,毛泽东笔下的山水既是大笔濡染、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水,又是被赋予了新的光彩与灵韵、注入了伟人的情志与人格的新山新水。  相似文献   

7.
所谓诗化比较首先就是进行诗人之人的比较,将郭沫若与闻一多置于诗人心灵表达的动态流程中,来进行诗学与化学的纵横比较,以展示诗人之间在诗魂、诗情、诗艺、诗风上的化差别。  相似文献   

8.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