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报道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的雌雄配子体和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及其与 杉科各属的比较。秃杉的大孢子经10次游离核同时分裂,产生1019—1021个游离核。  6月 初游离核开始向心地形成细胞壁。雄配子体具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精子。受精作用在湖北 发生于6月底至7月初(1960)。受精卵经3次游离核分裂,形成8核原胚,排列成两群,紧接 着形成壁。上下2群细胞的数目分配为5:3或4:4,少数为6:2。     从胚胎学的资料来看,秃杉与台湾杉一样,它们最接近杉木属和水松属,与柳杉属、落羽松 属和水杉属也有类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精子形状、大小相同,复合颈卵器顶生,原胚 具8个游离核,兼具裂生多胚。而红杉属、巨杉属、密叶杉属和金松属的胚胎发育各有特点,应分别属于杉科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银杉的雄配子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杉具2个原叶细胞,但其形成与松科其他属不同,先切出1个初生原叶细胞,这个细   胞再分裂1次,产生第二个次生原叶细胞; 花粉成熟时原叶细胞不退化,散粉时为3个细胞。传  粉与受精的间隔时间为13个月左右。2个精子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3.
 柏科Cupressaceae和杉科Taxcdiaceae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不少分类学家主张把两科合并成 广义的柏科。原杉科中的金松属Sciadopitys与两科其他屑的差异较大,被提升为单种科Sciadopity- aceae。本文根据球果可育种鳞的位置把柏科(狭义)分为2亚科,即上部种鳞不可育的柏木亚科Cupres- soideae和上部种鳞可育的澳洲柏亚科Callitroideae。综合其他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柏木亚科又分4族,即柏木族Cupresseae(包括:柏木属Cupressus、杂交柏属X Cupressocyparis、扁柏屑Chamaecyparis和福建柏属Fokeinia)、侧柏族Thujopsideae(包括:崖柏属Thuja、罗汉柏属Thujopsis和侧柏属laty-ladus)、圆柏族Junlpereae(包括:圆柏属Junzperus和海参威柏属Microbiota)以及香漆柏族Tetraclineae(包括:翠柏属Calt*edrus和香漆柏属Tetraclinis)。澳洲柏亚科又分3族,即澳洲柏族Actinostrobeae(包括:西澳柏属Actinostrobus、澳洲柏属Callitris、智利柏属Fitzroya和杉叶柏属Neocallitropsis)、南非柏族Widdringtoneae(包括:白智利柏属Pilgerodendron、塔斯曼柏属Diselma和南非柏属Widdringtonia)以及甜柏族Libocedreae(包括:甜柏属Libocedrus、巴布亚柏屑Papuacedrus和南美柏属Austrocedrus)。柏科21个属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1)杂交柏属系英国选出的属间杂交类型;(2)分布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属,有柏木属和圆柏属2个属;(3)东亚—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属,有扁柏属、崖柏属和翠柏属3个属;(4)分布区较窄的属,包括西澳柏属,、澳洲柏属、甜柏屑、巴布亚柏属、南非柏属5个属;(5)单种屑,包括福建柏属、海参威柏属、罗汉柏属、侧柏属、香漆柏属、杉叶柏属、塔斯曼柏属、智利柏屑、南美柏属和白智利柏属等10个属。该科属的3个地理分布中心是:东亚(9属)、北美西南部(5属)、澳大利亚及其东部附近群岛(6属)。此外,地中海沿岸分布3属,智利南部和阿根廷分布3属。  相似文献   

4.
白豆杉属(Pseudotaxus Cheng)是我国裸子植物特有属之一,它的胚胎发育十分类似于红豆   杉属。白豆杉受精卵经4次有丝分裂,形成16个游离核的原胚,紧接着形成细胞壁。简单多   胚普遍存在,但没有裂生多胚。在后期胚胎发育中,根原始细胞主要向上分化形成原形成层和   胚皮层,向下提供根冠较少。因此,根冠组织弱小,而次生胚柄系统则十分发达。成熟胚具2   枚子叶,下胚轴中没有髓部,也没有任何分泌分子。     通过白豆杉胚胎发育的研究,作者认为白豆杉属在红豆杉科中的排列位置是:红豆杉属、   白豆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其中红豆杉属和白豆杉属比较原始,而榧树属   则比较进化。同时作者认为:从胚胎学资料看,将红豆杉科从松柏目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红  豆杉目,这种观点得不到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讨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豆杉科的原胚发育属标准型,除榧树属兼具裂生多胚外,其他各属均为简单多胚。多数   属的雌配子体经8或9次分裂后形成细胞。本科木材的交叉场纹孔多属柏木型,稀为杉木型;   无射线管胞,树脂道缺如。树皮中除澳洲红豆杉属尚未观察外,其余4属均具含晶韧皮纤维。     根据上述胚胎和解剖学特征,红豆杉科成立为一个自然群是不成问题的。但Florin只根   据“胚珠单个、顶生”而把它们提升到“目”一级的分类单位,与松柏目并列,从胚胎和解剖学资  料看,是不适当的。我们认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应该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6.
穗花杉 Amentotaxus argotaenia 胚胎发育的主要特点是:  原胚在16核时形成细胞壁, 幼胚发育缓慢,并要经过一个冬季低温阶段,一直到第二年种子脱落时,它们还处于简单多胚  的选择时期, 后期胚的发育是在种子脱离母树后进行的。根据胚胎发育特点,穗花杉属在红豆杉科中的系统位置(由原始到进化的顺序)是:穗花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红豆杉属,白豆杉属,榧树属。  相似文献   

7.
篦子三尖杉的胚胎学研究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的成熟花粉包含两个细胞,花粉管在精原细胞产生后 经历了一年的休眠期; 精原细胞分裂产生两个体积不等的精子; 雌配子体游离核经12次分裂后形成细胞壁; 窄长的颈卵器单个顶生; 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类核仁状体; 受精时,雌雄核在分裂中期完全融合; 原胚游离核在16核时产生细胞壁; 原胚具冠细胞; 无裂生多胚现象; 成熟胚 二枚子叶。总之,蓖子三尖杉与本属其它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精原细胞分裂前细胞中心细 胞质浓缩成星状放射区域; 苗端早在胚成熟前分化形成明显的突起,以及成熟胚的子叶极为发达等等。因此,作者赞同将蓖子三尖杉在本属中另立一组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独叶草 Kingdoinia uniflora 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规律。  花的各部分     多而无定数,呈螺旋状排列。花被片的脉序呈开放的二叉分枝,可分三类。雄蕊分能育和不     育两类,维管束单一,后者顶端的凹沟内具蜜腺,前者的花粉囊呈侧向-外向着生。心皮分化     为三部分,子房具柄,含1枚横生胚珠。开花时,心皮不完全闭合,属半开放型,近似黄连属(Coptis)植物。聚合瘦果,种子1枚,胚处于原胚期,胚乳丰富。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形态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单型属——星叶草属有关种系发生的胚胎发育性状。胚胎学     研究表明,在分析该属性状演化时下列特征是十分重要的:星叶草具有横生的、单珠被、薄     珠心胚珠; 胚囊形成为蓼型; 初生胚乳核首次纵向分裂形成两个细胞,胚乳发育为细胞型; 胚胎     发育类型基本上属于石竹型;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珠被萎缩并且最后消失,因此在成熟果     实中不形成种皮。根据胚胎学和一些形态学证据,作者认为星叶草属同毛茛科及其近缘科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关系。星叶草属的亲缘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白皮松成熟胚的显著特点是苗端发达,胚苗端的H/D(高度与直径)比率平均为0.83,   有时达0.96,为松柏类植物所罕见。它的苗端可分为四个细胞区:顶端原始细胞、中央母细   胞、周缘组织和肋状分生组织区。在肋状分生组织与下胚轴的髓之间,有一过渡组织区。       从成熟胚的结构来看,松科成熟胚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1.子叶特别发达,但下胚轴短; 2.下胚轴与根冠近等长; 3.下胚轴比较发达,白皮松就是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国产三角瓣花属(茜草科)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瓣花属Prismatomeris Thw.在Hooker(1873)和K.Schumann(1891)的茜草   科分类系统中隶于巴戟族Morindeae Miq.但在 Bremekamp(1966年)的分类系统中,其分类   位置未定。本属的胚根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和具针晶等特征与巴戟族相同,但它的花   离生,子房2室,胚珠盾形而着生于子房隔膜上半部等特征则与巴戟族明显不同。  因此,   将本属分立作族并置于Bremekamp所定界的茜草亚科Rubioideae中似乎较合适。  本文还提   供了经挑选的本属10对特征及其分类价值的说明。辨别了两个种:(1)将分布于中国的P.   tetrandra(Roxb.)K.Schum. 修订为 “P.tetrandra  (Roxb.)  K.  Schum. subsp. multiflora   (Ridley,)Y.Z.Ruan”. (2)P.  connata Y.  Z.  Ruan 被记述作新种它的热带新亚种是  P.  connata Y.  Z.  Ruan  subsp.  hainanensis Y.  Z.  Ruan。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分子钟对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的起源时间进行探讨。采用相对速率检验法分析广义柏科mat K、rbc L进化速率的稳定性,结果显示rbc L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只在Pinaceae与Taxodiaceae的分类群及柏科北半球的支系(Cupressoideae)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而Pinaceae与柏科南半球分支(Callitrodeae)之间没有通过相对速率检验。mar K基因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在Pinaceae与广义柏科的所有分类群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根据通过相对速率检验的分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进化速率,计算它们发生分歧的时间。据此推测,杉科的主要分类群Taiwanioideae、Athrotaxidoideae、Sequoioideae与其他分支发生分歧的时间均在侏罗纪,支持现存杉科在侏罗纪就已经建立起来的观点;Cupressaceae(s.s.)的两个支系(亚科)发生分歧的时间在124Ma之前,相当于早白垩世早期,可能由于南北古大陆的完全分离,其祖先居群被分隔成两个亚群,随后各自演化为不同的支系。Callitirodeae、Cupressoideae各属发生分歧的时间也均在白垩纪,表明Cupressaceae(s.s.)在白垩纪就已经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苦苣苔亚科4族、5属、5种植物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5.8s rRNA基因的3′端序列。这几种苦苣苔亚科植物的ITS-1的长度范围为234~258 bp,ITS-2的长度范 围为218~246bp。Whytockia bijieensis的ITS-1(258bP)和ITS-2(218 bp)在长度、序列及GC含量上 均与其它几个种有较大差异,其代表的尖舌苣苔族可能很早就自苦苣苔亚科的祖先沿单独的一个分支 演化。以w.bijieensis作为功能性外类群,运用PAUP软件分析仅得到一个最简约树。在简约树上, Cyrtandra umbelliferm、Briggsia longipes和Anna mollifolia形成一个单系群,bootstrap分析对该分支的 支持强度达97%,Chirita crasslfolia位于该分支的基部。由于系统树上Cyrtandra umbellifera代表的 浆果苣苔族和Anna mollifolid代表的芒毛苣苔族均起源于长蒴苣苔族,结合这3个族在形态上存在过渡系列,建议将浆果苣苔族和芒毛苣苔族均并入长蒴苣苔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形态学和植物化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鹅绒藤类群的分类等级问题。  化学资料表明,广义鹅绒藤属的地梢瓜组含有萝藦科中甚为独特的黄酮醇成分,而未检出普遍存在于这一类群的C21甾体化合物。  作者认为黄酮醇是新等级地梢瓜属的特征成分。  通过对狭义鹅绒藤属、白前属、地梢瓜属、隔山消属和杯冠藤属的分析,认为隔山消组和杯冠藤组也应恢复其属级地位。  相似文献   

15.
沿阶草亚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沿阶草亚科(Ophiopogonoideae)3属39种1变种叶   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气孔器周围的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1)有助于沿阶草属、山麦冬属和球子草属种间和属间种类的鉴别;(2)给这些植物类群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3)对沿阶草属的归类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沿阶草亚科内3个属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证据。并认为,这三个属的气孔器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的演化趋势为无气孔带类型→无角质突起类型→具角质突起类型(具气孔带)。根据这些特征和外部形态性状认为这三个属 的亲缘关系比较密切,应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沿阶草亚科。  相似文献   

16.
藁本属Ligusticum L.属伞形科Umbelliferae芹亚科Apioideae Drude阿米芹族Ammineae Koch。它在阿米芹族中,是一个较进化的类群,是介于阿米芹族与前胡族Peucedaneae DC.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藁本属全世界60余种。我国现知有34种,占该属种数的二分之一,其中28种及2个栽培变种为我国所特有。本文比较分析藁本属的形态学性状和孢粉学性状,以小总苞片及其相关特征作为该属次级划分的主要依据,将藁本属分为两个类群,并对该属的种类作了增补,对一些种的名称、分布作了补充修订。文中还记载了4个新种。喜马拉雅藁本L.elatum(Edgew.)C.B.Clarke和开展藁本L. thomsonii C. B. Clarke var.evolutior C. B.Clarke,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