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些论著里,对类书的性质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类书和百科全书是同一性质的工具书”。“我国类书从内容、体例、功用以及它在古典目录学中的位置,都可说明它与百科全书性质是相同的。①“我国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就是我国类书的继承和发展。”②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类书“实际上跟现代百科全书是两码事。”③或者认为类书是“兼‘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两者而有之。”④有人在其论文题目中就把《古今图书集成》称为“古籍资料类编。”⑤这与一些常引用外国人所赋予该书的“康熙百科全书”称号正好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大家似乎耳熟能详,且日益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舆论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也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有人形容它就像“太阳光”,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就像“防腐剂”,能遏制病菌的繁衍;就像“啄木鸟”,能帮助政府改进工作,纠正失误。更有人把它比喻为健全法制的加速器、政治事务的透明器和社会机体的净化器。但是,如此重要而威力无穷的“舆论监督”,它的历史由来,大多数人却未必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4.
书籍设计的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的书籍设计已不能停留在书的“外包装”上了。有人提出改“书籍装帧”为“书籍设计”不无道理。“装帧”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意思是把一帧一帧书纸装订起来,这符合当时简单的书籍生产工艺,而如今就显得含义上的狭窄性和不全面性了。“装帧”一词的英文为“DECRA TION”,其含义是装饰、修饰、打扮等。如果“装帧”只是为书打扮的话,就  相似文献   

5.
古语云:“当官不打送礼人。”其实在古代也不尽然。翻开史册,我们可看到古代官“打”送礼人的很多佳话。“子罕不贪宝”。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拿来献给您。”子罕严肃的对那人说:“你以玉  相似文献   

6.
徐小燕 《新闻世界》2008,(12):75-75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早就存在了大量的判例,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有了判例法,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并不属于判例法。  相似文献   

8.
邓勇 《兰台世界》2012,(33):24-25
蹴鞠运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项目。有人认为古代蹴鞠运动在清末就已经消亡了。而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在民间仍然存在,只是已经不再是官方的大规模的运动项目,变成了民间的小型娱乐项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早就存在了大量的判例,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有了判例法,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并不属于判例法。  相似文献   

10.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13.
张从春 《青年记者》2006,(10):31-32
四年多前民生新闻在南京新鲜出炉,如今已香飘全国,蔚为大观,并成为电视台“卖点”、老百姓“看点”、学术界“热点”。有人预测,它将高歌猛进,占据电视新闻“制高点”:有人认为,它在红极一时之后就将陷入“冰点”。民生新闻走势到底如何?它能否保持并扩大它的影响?笔认为,这取决于它是长期以色香味引入,还是为公众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营养。  相似文献   

14.
模块式新闻是交融了新闻采写手段与编辑手段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整体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如一则关于中国MBO(管理层收购)情况的报道,《中国工业报》用《中国MBO殊途同归》的标题,分别冠以“事件”、“背景”、“观点”、“链接”的题头统领相应内容组成。有人把模块式新闻称做“新闻树”,认为这一形式中的主要新闻可以看作是一棵树的主干,而延伸出来的树枝则是那些与主干相关联的信息;也有人将其称为“套餐”式新闻,形似一份主新闻再加上若干副新…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进行客观报道。然而,有人认为,强调客观报道会抹杀新闻的倾向性;也有人认为,记者要把听见听闻的事实摆出来,不应该带有任何倾向性。这两种看法都曲解了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有必要加以澄清。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态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脱离物质的存在物。”而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就决定了以自然界和社会中种种新生的客观事实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16.
经营三题     
“好酒不怕巷子深”。因为“酒好”,虽然“巷子深”,总会有人光顾,所以“不怕”。 可是,将“好酒”同“吆喝”对立起来,就值得商榷了。 党报自然是“好酒”。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性质、功能和导向作用,决定了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党报紧跟时代步伐,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新闻时效,扩大信息含量,改进编排方式,可读性不断增强。它的权威性、可信度,绝非一些小报所能比。但是,有人认为“好酒不需多吆喝”。党报既然是“好酒”,就不用经常向社会、向读者宣传自己的办报宗旨、经营方略,不用宣传…  相似文献   

17.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18.
我们把“识”作为出版家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提出来,一方面有历史和现实的出版实践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的启示。因此,这里有必要先来看看古代理论家对“识”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特别强调一个字——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有三长,即:才、学、识。明清的学人更是把“识”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说:“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猿薄者,即文艺并失矣。虽然,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馨 《新闻传播》2009,(6):64-65
“talk show”这种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有人认为它现在已经面临着瓶颈之难.很难有新的突破:也有人认为它依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电视节目形态.应该将其发扬光大,、那么,究竞我国的talk show节目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创办优秀的talk show节目就成了电视人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档案》2004,(5):42-42
在古代埃及,人们很早便相信人死后还有来世。古代埃及人来世观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卡”。“卡”类似一个人的替身,它随一个人从母体降生而附在该人身上,但一直要等到这个人死去才开始起作用,前提条件是该死者的尸体不腐烂,更不能消失,“卡”是一个人死后到来世继续生存的另一个自我。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巴”,它是人死后肉体和灵魂生活力量的化身。在古代埃及,“巴”呈鸟的形状,一个人死的那一刻它飞离死者并获得生存的能力,只要死人的尸体保存下来它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飞回来与死人“卡”结合,使该死人获得完整的生命力。古代埃及人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