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卢春艳 《学周刊C版》2014,(5):122-122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顾及到文章结构的分析.语、修、逻、文的探讨,分析得可谓细致.讲述得可称全面。但是.作者为何这样安排的原因.学生却只是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对文章语言所运载的闪烁的思想视而不见.文章是为了传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或者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离开了文章的思想.单说表述思想的语言文字技巧或结构技巧.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切入确如作者所言,是一种艺术。如何切入?文章从理解作者构思、分析文章标题、复述文章情节、分析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思想情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分析和例举,切入设计均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重点,有着作者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和体会,能给我们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3.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极少。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架空分析,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忽略,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作者在字里行间都会隐含着时代特征,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文章联系起来,讲透了,讲具体了,学生对作者的当时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加深印象.学起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容易把握。  相似文献   

6.
李艳平 《学子》2014,(9):39-39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教学设计前的准备阶段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进行文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教师研究教材,因为教师一旦将教材研究透彻,就能够品味出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重在整体感受语文教学首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也是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前提。这主要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存在的表达,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每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新课改中,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仍然热衷于对课文的精讲、精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甚至作者的情感以及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就这样,把一篇文章弄的支离破碎,而放弃了语文的根本——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作者头脑中的形象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文章的语言不仅必须准确、鲜明,而且必须具有生动性。语言犹如文章的血肉,语言生动,文章就显得圆润丰满,具有活力。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极少。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架空分析,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要求:学生的角色发生着从知识的“容器”到“超越型”学习的主体的裂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一、把课堂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过去教师…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作者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书面语言的形式。那么,文章的单位就是作者思路步骤的书面语言的形式了。不管是文章的整体,还是任何一个单位,都总是以作者“意”的起止,而不以段落的多少为标志。段落不过是作者在“述意”过程中为了突出意旨、强调感情、加强语气、有利“意联”的手段。传统语文理论强调文章“一段一个意思”、“段与段的关系”,是一种手段决定内容的八股方法。语文教学中,从手段中去归纳“段意”、解释词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教师素质是一个需要经常反思的问题,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推进的成效。那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理想的语文教师呢?为此,本刊组织了这次大讨论。本期所遴选出来的四篇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谈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形象,观点鲜活、论说有理。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引起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乃至所...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养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受到传统阅读教学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种方法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作用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形象。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完善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都是作者思想的外露,或喜、或哀、或怒、或乐、或褒、或贬。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如讲《一件小事》时,启发讨论,为什么平常的小事,却写得那样  相似文献   

17.
戴继华 《学语文》2023,(1):46-48
高考作文首先要切题,不切题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得高分。要想切题,动笔前的审题至关重要,而审题重在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高考作文审题的枢机。语文教师分析高考试题,是为了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试写作文,是为了给学生起示范、鼓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 :教师讲得太多 ,分析得太多 ,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 ,教师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 ,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极少。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 ,架空分析 ,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要求 :学生的角色发生着从知识的“容器”到“超越型”学习的主体的裂变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一、把课堂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诸美于一体。语文本应是最吸引学生的,可现实却相反,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语文之美,普遍不喜欢学语文。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难受。要改变这种现状,很大程度要看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巧妙、顺畅、步步深入的探究、鉴赏,使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般富有美感,学生学起来豁然开朗。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攻城,得找准突破口;要学好语文就得找准切入点,找能拨动心弦、激发感情的切入点。从写作意图切入有人说“写作是倾诉,阅读是聆听”。学习文章就是要跟作者跟文本对话,理解他说什么,该从中获…  相似文献   

20.
悉心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7月份刊出的一篇文章《质疑“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以下简称文章),感觉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努力“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