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立象尽意”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特征。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其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会只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层,而是寄情寓景,寓意于象,突破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具体物象以生命和情感,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生成意象的艺术创造手法,使诗歌意象心物交融,意象与意象跳跃组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感兴,又称审美感兴。它以创作主客体相遇瞬间达到和谐交融、物我同一,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形成文学意境为特征,区别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再现论”或“摹仿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发生模式。与此相应,形成了中国古代感兴论美学  相似文献   

5.
时空被纳入审美意识结构,它同生活审美或社会审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境界——意境。时空与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时空的承载,古诗也就无从论“境”与“界”,也就没有意境可言。  相似文献   

6.
“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关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审美活动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惊异———审美体验———审美极致 (意境 )构成了动态发展的审美活动的流程。审美惊异———“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 ;审美体验———“此在”去蔽敞亮的必经之途 ;意境———澄明的“此在”诗意栖居的场所。可以说 ,整个审美活动流程以回归去蔽敞亮的诗意的生命本真状态为旨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1.
立象尽意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特征。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其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会只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层,而是寄情寓景,寓意于象,突破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具体物象以生命和情感,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生成意象的艺术创造手法,使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2.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篇章。诗人纪弦由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由路易士到纪弦,几十年漫长的创作历程,继其早期创作之后,实现了台湾现代派诗新的开拓与实践。纪弦诗歌中修辞艺术的彰显,反映了其审美情绪与生命体验中的哲思。浅白诗歌语调中的排比、反复回环等手法表达了诗人执著的人生体验与追求;象征性诗篇中,暗喻、想象、跳跃性等技巧的运用书写了诗人独立、自觉的情感及哲理的突破。从审美角度看,纪弦诗歌意在将思情与体验融于形式和技巧,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意象的流动性和象征性带来时空变幻跨越式的审美感受。同时,纪弦诗歌中审美体验的激情性和随机性也是其显著特征,即使是平实的话语,也是深奥和令人震撼的。  相似文献   

15.
否定文学性的西方文论可能有历史价值,一旦“自我关涉”,就暴露出致命的悖论。理论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与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为敌。这不仅是西方文论,而且是一切文艺理论的弱点。只有饱和的审美阅读体验才能给理论以生命。理论如果不能阐明审美体验,是病态的,苍白的。本文通过时贺之章的《咏柳》和《武松打虎》的微观分析,说明审美阅读的任务并不是为理论做附庸,而是和理论做搏斗,只有拥有审美体验的优势才能对理论进行同化、征服。甚至颠覆。每一次阅读,应该是一次审美的精神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在巾国占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麻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在古典诗歌中,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取向与审美意识扭结于某监意蒙之中而散发出臣犬的化审美效应,这种化审美效应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在化上也就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古典艺术。中国古典艺术是以“意境”为核心,以“意象”为纽带,以艺术符号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诗歌和绘画,都不约而同地把“意境”作为最高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