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作风、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对学生的成长将发生重大影响.文章针对目前我国高中学生道德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了班主任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感培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诗教学中道德感的培养张岩在心理学上道德感属于情感范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对人的不同作用产生了喜、怒、哀、欲、爱、恶、惧等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情感。道德感则是一种高级情感,即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融人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依据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笔者在近两年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小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讲授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使学生获得一些历史常识,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是提高历史常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效果的有效教育手段。一、以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论与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荣誉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研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在人的清情感生活中超着主导作用.人的社会性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操,就是各种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主要指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德育的基础,理智感是智育的关键,而美感则是美育的核心.因  相似文献   

7.
倡廉反腐与建设有道德感的大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能不能管好财务和实现招生的“阳光工程”,是对高校执政能力的检验:对确保资金安全和“小金库”的危害性要引起高度重视;招生中放弃原则搞“点招”得不偿失。大学应该是社会良知的灯塔,时代需要我们建设有道德感的大学,大学人都应有一颗向善的心;反腐倡廉教育在大学的提出值得深思,甚至是羞愧的,对考试作弊没有羞耻之心更是可悲。  相似文献   

8.
张旭 《成才之路》2023,(33):73-76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是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各有不同。这就使得教师们在进行德育研究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必须在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德育实践,使德育实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道德发展理论背景下培养学生道德感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政治课教学除了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两大功能外,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也就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尊重别人,产生亲情、友情,学会用正确、健康的心理去体验社会,分辨真善美、假恶丑。  相似文献   

10.
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问题首先引起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关注。但迄今为止,西方国家构成道德教育基础的三大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忽视了对早期儿童道德感发展的研究。这三大理论都认为儿童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享乐主义的、非道德性的。幼儿阶段道德感基本上没有获得发展,也没有必要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然而三大理论在最近几年内受到严厉挑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跟人一样有一定的进德行为规范。 直到最近.人类还被认为是唯一有复杂的情感和道德感的物种。但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学敦授马克.贝科夫提出,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当中都根植有道德感.正是道德感使不少好勇斗狠的动物依然能够成群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意义什么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西方众多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  相似文献   

13.
自进化伦理学兴起以来,其对人类道德的研究已形成体系,道德感作为核心议题在进化伦理学内部得到充分讨论并形成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道德感是否为一种直接由自然选择导致的特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围绕道德感的适应问题形成众多的理论假说与争论。文章通过对这些理论假说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围绕道德感的适应过程,区分和综合了强适应论与弱适应论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一种分层式的道德感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的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慢慢地培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年龄转折点,是身心发展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世界观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时期。与世界观形成有关的道德感体验,在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占有显著地位,并已开始成为青少年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一个人的高尚道德感。这种高尚道德感是一个人形成素高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巨大动力,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首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道德感 是具有一定道德准则的情感体验.当人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受其良心的谴责.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在整个中学阶段是形象的,学生在初一、二年级时是直觉的,初三年级时是伦理的.道德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榜样力量十分重要.比如,教师对学生冷漠,学生就会视隔膜为正常的人际关系,隔膜就意味着缺乏同情心,缺乏同情心是犯罪的心理基础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地教学生以心比心,设身处地与人沟通--以同情心唤醒良知,否则会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产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万廷柱 《考试周刊》2010,(5):225-226
美学思想与伦理思想有一种先天的“血缘”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更应当注意与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在美术教学中培养道德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新时期“道德感”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通常认为社会性情感是社会认知的产物和功能,抑或是监测和组织认知活动的动机因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人,在生活、事业中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自我...  相似文献   

19.
美感与道德感具有统一性和独立性,美感与道德感是人类高级情感,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美与善,提高人民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青少年道德感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成人教育重于、先于成才教育,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