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就是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习某些知识,除了教孩子背儿歌、识字、看百科、数数、做习题,再也想像不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了。从古到今,有多少教育先哲都探讨过“教育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再到现在的“生活教育”趋势,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包含着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发生着各…  相似文献   

2.
萧于 《家教指南》2006,(8):12-15
记者:现在,为啥生活条件越好,孩子越难教? 王晓春:过去,每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富裕,一家教几个孩子,好像都没有现在一家教一个孩子难。很多家长都问我:“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我们小时候可没让父母费过这么大的劲儿。”的确,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人生必备的许多优秀品质,相对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形成,因为,那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情境——“孩子和家长共同谋生”。  相似文献   

3.
《人生十六七》2014,(1):24-26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父母以为孩子只要学习上去了.一俊遮百丑.其实他没想到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自私、嫉妒别人,没法和别人相处,这样的孩子麻烦大着呢.中国父母现在的问题多就多在这里。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比方说什么叫“学生”,学生就是学会生存,就是学会生活,而我们的教育恰恰...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推动者,我们在今天就应该尊重和理解儿童。儿童不是每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天生的弱小无知,反衬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和后天教育的必要性。有父母身份的人不一定都有教育意识。前者随孩子的降生自然获得,而后者的获得还需要学习和领悟。望子成龙,人之常情。但父辈对我们的教导方式,不能简单地拿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论我们是深受其“益”还是深受其“害”。因为我们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接缝之中,而孩子注定是属于未来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折…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爱劳动的孩子心灵手巧。”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能感受劳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那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指导理念,我们在大班小朋友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生活中的劳动服务技能”大比拼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6.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7.
夏之莲 《教育家》2004,(4):9-10
斯宾塞既已提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就必须回答教育怎样才能尽其职责。这里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便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他说:“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面前,而经常把它看清楚;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慎重地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前提,他论述了科学知识的价值和科学课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学之精华,结合我国实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在1922年《活的教育》一文中主张:“(一)用活的人教活的人;(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陶行知解释说:“这就是活教育。”延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闲暇生活指导”的概念与操作要义,我们认为:“闲暇生活指导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 ,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就是“素质”的培养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 ,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 ,或来自领袖话语 ,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 ,关键在于 ,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 ?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  相似文献   

10.
晏红 《现代家教》2000,(9):12-14
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才知道教他们什么以及怎么教他们。但是,很多家长对今天的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也不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许多家长都这么说。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但不听,反而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那么,今天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由中国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方面专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学过度语法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测试、教学等手段当成了目的。今天重温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培智教育迄今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以往,我校的弱智教育与普通教育模式一样,以学科为中心,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虽能知道1+1=2,能写一些字,但毕业时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会。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培智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培智学校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培智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生活能力为中心,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开始了从“生活教育”到“生存教育”再到“生命教育”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孟庆华 《双语学习》2007,(9M):140-141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年来学校开展了礼仪教育、环境教育、抗挫折教育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以往我们对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接受那些固定的道德价值,这种以“听话为标准”,以“服从为目的”的驯服式教育忽视了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师知识首先不是真理,而是友好相处的观念。哲学家与教师的对话即是他们的“友好相处”。齐美尔“边界”理论认为,时间即是现在的时间量,空间是一种集学习、劳动与生活于一体的主体生存结构。因此,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师劳动与生活的生命体验现场。鲍德里亚声称,在“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正在消解、传递与制造意义,同时也在消磨人的主体性,出现了人的信仰迷惘、人格扭曲和主体丧失。顺应与同化可能是教师的合理选择。德里这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主义充满怀疑,它使我们发现崇尚中心化宏大叙事、追捧时尚、脱离生活等教育话语问题。海德格尔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教育中是否有人”及“如何有人”等问题的思考。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批判了人性决定论。由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人就是自由”的本质。波普尔重新思考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由此引发教师们“教什么”及“如何教”等教育学问题。胡塞尔启发我们,现代教育危机源于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这不仅导致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危机。所以,他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在当下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爱这一永恒话题,正义与非正义是教育爱的判断依据,公正、补偿与差异是教育爱的普适原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从豪 《家长》2009,(7):10-11
在“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中,父辈觉得很困惑,他们教育孩子时,祖辈往往会跳出来给孩子撑腰,如果父辈过于坚持,祖辈就会翻脸,往往祖辈说一句“有本事你们自己教,我不管了”,父辈就只能让步。祖辈也很困惑,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孩子也越来越难带,祖辈尽心竭力地带孩子,可孩子的父母仍对自己不满意。  相似文献   

17.
品德教学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想让学生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就说什么做什么,考试成绩自然优异,可是家长却说。学生回家(也可以说回归到生活)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学生的心中,课堂和生活是两码事,那我们的品德教学难道是在教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两面人”吗?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能”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外显的教育行为所折射出的背后的“教育素养”无疑更为重要。为此,“教育技能”栏目特别邀请吴放老师推出栏中栏——“三棱镜”,就是想对常见的教育现象进行透视分析,看制约我们的行为的究竟是什么。 吴放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后来在美国取得教育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修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现任教于美国霍华德大学。吴老师曾于1999年N2001年主持“教育技能”的栏中栏“我在美国教孩子”,获得很大反响,其专栏文章也干2006年结集成书:《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吴放老师一直对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十分关注,其中西兼备的生活教育背景,也让她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我们把本刊记者与吴老师关于“教育技能“与”教育素养”关系的对话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要求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