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十分注意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任何人性观点都是与其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现代西方的人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中,可以寻找到一些人类探索自己本性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各种人性学说都坚持统治者性善论,把君主说成圣人,主张对君主信任、忠顺、崇拜.西方的人性学说大都坚持统治者性恶论,近代思想家主张取消君主专制,现代思想家主张对统治者怀疑、警惕、监督.分析中西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对于我们避免出现个人崇拜、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从而预防官员腐败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德育学说与实践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理论基础、自我修德、做人之道、育人之德、塑造君子人格、为政者的政治道德,以及德育的方针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孔子的德育学说及其实践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最后,还对孔子德育学说的历史成就和清极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性理论基础、自我修德、做人之道、育人之德、塑造君子人格、为政者的政治道德,、以及德育的方针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孔子的德育学说及其实践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最后,还对孔子德育学说的历史成就和消极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自精神分析学说五四时期被广泛引入中国起就开始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精神分析学说在30年代与都市文化、人性思考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表现都市心理病态的新感觉派创作潮流。发展到四十年代,张爱玲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它充分肯定了所有人身上都有四种善端的萌芽。因此,根据教育规律只要我们创造适当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善端的培养,通过阐述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德育...  相似文献   

8.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地位要有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有新理解,对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举措要有新思考。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真核细胞的起源是生物进化中一个基本的环节,在生物进化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围绕着真核细胞的起源问题,已有较丰富的资料,并形成了多种学说。因而有必要作一简要的介绍。目前,围绕着真核细胞起源问题,主要有两种学说——内共生学说和经典学说(即内陷说、内膜扩张说)。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内共生学说有它更多的合理性,更受到学术界的支持。一早在1883年,希姆柏(Schimper)就认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王学的研究作多维度思考的时候,方法的多元尤为重要,方法决定视野,视野决定论域。在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中,“价值中立”应与“非价值中立”交互并存。除了从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结上来展开对王学的研究外,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角度,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及比较文化的视野的建构都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学研究如何廓清范围及流变风貌仍是研究基础,从现代性理论出发,考察王学不仅生存在历史的语境中,而且生存于现实生活中,在当代的儒学中仍是最活跃的因素,从而作出一种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理论框架的衡定。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王阳明思想体系的研究,迄今为止,多半还囿于他的哲学方面。然而王阳明在经济方面的阅历和心得也同样具有真知烁见。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人的身份地位,从而对职业的尊崇荣辱也必然有一个认识的渐进过程。从管仲的“四民分业”世袭制度到王阳明的“四民平等”观念,不仅说明了王阳明思想的先进性,更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可分渐次深入、不断成熟的三个发展阶段,不仅每一发展阶段有一典型事件作为标志,而且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人们去探索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