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俞勇嫔 《历史教学》2005,(11):44-48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相似文献   

3.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清末预备立宪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预定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1910年在立宪派的要求下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1年设内阁,这就是“皇族内阁”。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也最终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4.
官报是推动清末立宪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考察宪政和宣布预备立宪之后,清廷实行立宪的信息通过官报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向外界传达,对立宪思潮走向高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官报的传播不仅有利于立宪思想的延伸,也补充着立宪报刊传播的地域和阶层盲区。  相似文献   

5.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近十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在对清朝预备立宪、立宪派、资政院的评价和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动因及作用的研究等问题上出现了一批新成果、新观点。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立宪运动的评价,要力求客观公允,勿受时代政治的束缚和左右;如关于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要求的立宪是不是一回事等九个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刻的说理和有力的论证,而这些对于正确评价立宪派的功过是非、立宪运动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7.
清末最后三年,载沣采取集权政策,将中央和地方权力收归到自己及其亲信手中,从而引发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场政争的性质不是单纯的满汉之争,而是对清末预备立宪领导权的争夺,是预备立宪的缓进和急进之争。政争对清末宪政运动的进程和清朝的灭亡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同意那种把清末预备立宪视为旨在“消弥革命”的“欺骗性”的“假立宪”的传统观点。本文从清末政局着眼,并通过日俄战争的分析和中西政体比较,尤其深入地分析了清廷立宪派的阶级本质及其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分歧、争斗,进而深入地阐明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宗旨、目的及其历史的进步性和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究其原因:一是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不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二是党的执政主体,即全体党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自身“五种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民评官”的官员评价机制;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和执政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执政主体的“五种能力”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清人钱大昕以为,《史记·天官书》中的"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五"宫"字皆作"官"字。钱氏之说与司马迁对全天恒星分布区域的划分及传世文献不符,《天官书》之"宫"字不误。  相似文献   

13.
贪官的忏悔录表明:腐败发展过程一般经历错误酝酿期、初犯错误期、犯罪渐变期、罪行加重期和罪恶惩办期五个阶段;与此相应,贪官的犯罪心理也经过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厌学、贪财、好色、傍款、纵亲是导致腐败的五大病灶。据此,我们应准确地把握腐败心理和腐败行为的规律,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原则和斗争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官史考核制度在中国官史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官史考察制度又是明代官史考核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考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外官考察制度、京官考察制度、考察奖惩制度以及考察救济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明代官史考察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其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相似文献   

15.
唐代"寓直"制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寓直”制度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其寓直人员多为三省六部的郎官等各级官员。寓直一次为五夜,三旬为一个轮次,其住所在直庐内。  相似文献   

16.
五陵原人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陵原地区是汉代重要的文化历史区域。五陵原人的活动与思想对汉代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影响。清正廉洁、重视教化、不畏权贵的官吏对吏治的好转、政治的清明起着积极作用;酷吏、游侠、奸商的活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甚至造成政治悲剧。  相似文献   

17.
史籍关于东汉时期虎患的记载颇多,其中尤以刘昆、法雄等五位地方官吏消弭虎患的记载最为详尽。细致分析此类"虎患型史事"中人物主角的文化背景、施政举措等,可以发现刘昆、法雄等人无不深受儒家和汉王朝所积极提倡的仁政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这亦是东汉"虎患型史事"出现的深刻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8.
桂林石刻诗歌的作者可分为五类:为官之人、文人墨客、佛道中人、桂林人、无名者。就创作量而言,以前三种为要;就为官之人而言,以到桂任职者为主。来桂任职诸官员中,又有到桂上任与贬谪至此之别。因人生经历不同,对于桂林这方山水,所选取的角度,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用赋诗刻诗这种方式传唱了桂林山水,丰富了桂林石刻诗歌的内容。山水浸润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山水。  相似文献   

19.
20.
古代汀州是客家族群的重要发源地。汀州地区的文教发展对客家族群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汀州的文教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汀州教育机构设置完备,以地方官学为主,州有郡学,每县均办有县学,还设有贡院和五处贡士庄,此外还有三处书院和二所私人讲学读书处,反映出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地方官员对当地教育的重视。汀州在福建属于最晚开发的地区,地理环境山峻水急,国家权力无法完全控制汀州社会,因而把教化当作重要的辅助手段。汀州完备的教育机构对汀州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