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综合性媒体而言,行业报是在某一特定行业范围内,以某一特定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媒体.综合性媒体内部也按照所从事的范畴相应地设置了专业部门,针对各行业领域作对口报道.从事行业报道的记者简称行业记者.行业记者熟悉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变化,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行业人员密切合作.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行业记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由于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和行业媒体自身的特点,有些行业记者未能充分利用行业媒体的优势而受到更大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行业记者坚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行业新闻敏感性等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田华 《青年记者》2016,(20):13-14
伴随着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调查性报道在新旧媒体的合力下呈现增长态势.然而,调查记者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成为法治既保护又搁浅的对象. 调查记者的概念界定 调查记者作为记者的一类,以做深度报道、揭黑报道为职业特征.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国内媒体上的广泛呈现,调查记者开始涌现.关于调查记者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调查记者王克勤认为“真正的调查记者是新闻人加法律人”,这点明了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媒体观以及媒介伦理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都市报记者目前主要持有“中立型”媒体观,即认为报纸的首要社会角色是传递社会公共信息,他们认为首要遵守的伦理规范为客观和公正.但是在对自身和内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记者都认为,都市报记者群体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且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调查记者高度集中在7家传统媒体和2家新媒体机构,41%的调查记者工作地在北京,曾经籍贯最集中的"调查湘军"现象呈衰落之势;他们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与首次调研结果高度相似,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收缩、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我报告的职业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入行的调查记者和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6.
廖靖文 《青年记者》2017,(25):39-40
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记者这一职业的权威也面临着被消解的困扰.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纸媒的荣光,似乎都开始远离我们.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记者?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做专业记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独立调查人"不同于"新闻线人",也不同于媒体记者,是活跃在网络中的民间新生力量.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机构,有自己的网站或博客,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调查事实的活动,他们充分了解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及时在网络中进行舆论监督."独立调查人"所进行的调查报道活动,属于草根调查报道,它的主体为草根民众,它没有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大,但它与公众的喜好更贴近.  相似文献   

9.
人类不希望灾难的发生,但无法回避灾难现实。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报道的成败,也关系到行业的公信力,不可等闲视之。一、坚持报道真相,不违职业道德意志与职业良心报道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也是其职业道德观念的基本准则之一。坚持报道真相,需要记者有职业道  相似文献   

10.
去年,有两位博士作了一个调查,形成了《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调查对340位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采取全样本问卷,第一次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观念和生存状况,为“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提供了职业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11.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2.
“写家”是具有特定职业素质的一类记者,他们性格开放、好奇心强;举轻承重、发现力强;超越自我、挑战性强。他们和“名记者”的名分一样,只能主要凭其作品的阅读率和影响力来认定。之所以称为“写家”,而不称为“名记者”,是因为报纸参与新闻竞争的基本手段是以文字报道赢得读者,“写家”写出有较高阅读率和传播效益的报道是报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安  沈菲 《新闻大学》2012,(4):125-132
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调查记者群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工具理性",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更具"价值理性",具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和较强的社会责任;相比"记录者"的角色,调查记者更注重"倡导者"的角色;此外,年龄、经验和继续从事调查报道的意愿,对其择业动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林森 《新闻界》2012,(2):53-58
随着传媒市场化的深入和各种新办媒体的出现,我国新闻从业者的流动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本文基于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我国新闻从业者的平均从业年资约8.66年,近半从业者有过跳槽经历,其中网络媒体从业者的流动性最强.另外,记者的职业忠诚度不高,只有近四成记者愿意重新选择新闻职业.调查发现,从业者的性别、身份、职务和所在媒体性质影响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流动.虽然适度有序的流动有利于传媒从业者和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但需要加强对传媒从业者流动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报道中发生记者受贿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我国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关注.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一位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指出:"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如果概括一下现在传媒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危机传播中记者心理创伤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是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记者或主持人的"在场"强化了媒体的风险呈现与风险沟通功能,但也使从事危机报道的记者容易出现职业心理创伤。而预防和规避记者的职业心理危机,既要靠记者的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自我学习与调适,也有赖于新闻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职业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7.
调查记者是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曾经这样评价调查记者: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是让害人者难受的记者。调查记者能够获此赞誉和这一群体的品德素养密不可分。作为调查记者,应该具备不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  相似文献   

19.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的"天问" 对于新闻媒体的"深度报道",南方某刊物作为2007年的业务课题,在版面上做了一次追根寻源式的公开探讨.讨论主持者使用了"天问"这个璀璨的字眼:读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兴趣,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来阅读这些与他们自己并无实际或直接瓜葛的长达6000字的故事?主持人再以各地媒体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队伍构成为例予以肯定:华商报在去年底刚刚成立了深度报道部,记者12名,以调查性报道为主;成都商报、华商晨报、潇湘晨报等都表示正在推出,或想要推出全国性调查性报道的版面;新闻晨报与大河报的机动部,更强调速度;新京报的记者队伍是全国调查性报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