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教学刚进入质疑探究环节,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围绕“以城易璧”展开,但文巾有两处好像有意把“城”说成了“都”。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都”与其他地方所用的“城”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有多个,而使用微观切入法有利于深入文本,学"文"中带动习"言","微言"中悟"大义"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切入点.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为例,文言文阅读教学微观切入点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入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道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多个作用效果,不能画出分力的方向.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力的分解>的课堂教学,不是在<力的合成>基础上进行机械的翻版,就是把这一节课处理成习题课.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去撞?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6.
<正>《史记》所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戏剧性,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文人都对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异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人王世贞写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不过王氏在文章中只是质疑了故事的合理性,认为蔺相如的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的结果,对蔺本人并未骤下惊人断语。余党绪老师的文章(《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语文学习》2015年第9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认定蔺相如是一个富有心机、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它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它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黄帝时期,当在50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诸多的"乡土文学"作品,尤以<边城>为代表.<边城>的自然环境描写、人情人性的揭示、艺术风格的写意性和抒情性,都是善与美的结合,都体现了作者自得自在的美学追求.这是因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丑恶现实和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十分不满,而对革命持有一定的怀疑,便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寄托在那未受现代城市烟尘污染的僻山远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马秀华 《考试周刊》2008,(15):32-33
高校图书馆图书"逾期罚款"之规定,既于<教育法>无据,也有违<行政处罚法>,更不符合<合同法>有关规定,很有反思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1990,我怀揣着梦想和希望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同事们强烈推荐我订阅一种杂志--<小学教学>.好意难却,就这样,一开始工作我就结识了<小学教学>,从此相知到结缘,20年来相依相伴.很多美好的回忆都珍藏在彼此的心间.其中最想与大家分享的便是我与<小学教学>结下的"梦"缘.  相似文献   

13.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4.
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春秋>经只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寥寥数字,<公羊传><毂梁传>中对此都没有具体叙述,<左传>中却有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有"牧歌"称号的<边城>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作品从容舒缓的叙述语调,明净澄澈的语言,所展示的宁静淳朴的茶峒小城,善良美好的小城人民,都似乎在展示"牧歌"情结.然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讲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潜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诚然,<边城>不纯是一支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寂寞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16.
近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偶有所得,列叙于下. 一 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18.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发表的五篇文章,除王志高<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回顾与展望>外,涉及到了民族、宗教、政治、文学诸端,而按照我的理解,又都与制度或者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语文教育提高学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儿童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早期萌芽并得到发展的. 案例一: 有位老师讲完<将相和>后,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时,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学生得到肯定,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