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时间表,其生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绵延的,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相一致,才能发挥对儿童生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的迷恋之中,这导致了现代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的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的生长性教育时间观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其生命的成长。天性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来源,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根基,也是儿童教育的内在依据。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儿童的天性,而是以天性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张更立 《现代教学》2011,(11):78-78
不同类型的生命,其生命生成的节奏和绵延的张力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类生命主体都有着自己的内在时间规律。儿童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一类生命主体,其生命的生长与创造过程也表现了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其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生长都是要按照自身的节奏和张力在自己的时间中达成的,所以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表相匹配,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长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以儿童生命的“真正的时间”为依据的教育时间观叫做真正的教育时间观。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柏格森生命哲学出发,儿童是完整的生命存在,具有成长时间性、自我创造性和学习直觉性三种最基本的特性。针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生命特性的现象:儿童的成长时间性被忽视,儿童的自我创造性被剥夺,儿童的学习直觉性被抹杀等,教育者需遵循儿童的生长时间大纲、释放儿童的生命活力、引导儿童的直觉体验,在儿童教育中重新建立起生命特性取向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6.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秒乙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7.
正绘本为儿童而生,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了儿童丰富的生命诉求与理想的成长方式。经典绘本的作者绝对是与儿童秘密结盟的"同党"。他们用图画书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对儿童世界与儿童教育的理想追求。因此,我们转换视野,或许能够从一部分经典的绘本中透视出作者的儿童教育哲学——具有艺术形象力的教育理念、富有丰富色彩的儿童教育哲学。一、走"在森林里",寻找一种倡导"绿色嬉乐"的教育哲学绿色代表自然的生机,童年的希望,快乐的嬉游。"绿色"的教育哲学,强调良好  相似文献   

8.
素有"过程哲学之父"称谓的怀特海,注重知识的选择与运用,以"文化"为根基点,以"现在"为切入点,将知识置于整个文化范畴之下,并且将教育的唯一主题界定为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他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贯穿于他独特的教育节奏过程中,即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儿童教育目的要回归本真,儿童思维要获得自由发展和儿童教育过程要更加科学,这是怀特海儿童教育观给予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瑞吉欧教育向世界展示了卓越的幼儿教育图景,包括对儿童生命的珍视、动态的课程、合作与协商以及儿童、幼儿园、家庭、社区和谐的关系等,其课程的"方案教学"也更具特色。在本土化过程中,为了避免"照搬模式"和"空有其表",需要从观念、方法与价值观上对其科学把握从而真正促进儿童成长与我国幼教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对当下教育快节奏现象的反思批判。慢教育的思想有其历史沿革,可见诸某些思想家关于教育思想的表述中。依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慢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秉性。然而,现实的诸多因素消解了慢教育,形成他者对儿童"占有"的课程化生长,自然对儿童成长产生一定的危害。慢教育理念可以得到科学理论的论证,亦为儿童教育发展阐明了指向。  相似文献   

11.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若干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有力地针砭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对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弊端,理解尊重儿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儿童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科技理性宰制下的现代教育逐渐背离了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涌动淹没在程式化的训练中,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和灵性。因而,唤醒教育中生命意识、让教育走向生命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科技给生活带来了“数字红利”,却也形成了“数字鸿沟”,给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特别是日常出行,带来诸多障碍。怎样才能让老年人同其他人群一样,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文章提出用开放办学的方式,实施线上线下同步的老年教育,更大范围地帮助老年人重新学习,让他们也同样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终极”是通达人的内心,期求人的卓越,还是为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有些教育改革的主张对教育目的的模糊描述,混淆了完整教育与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向往和教育达标等诸多问题。教育的扭曲、人性的平庸呼唤理性人文教育的回归,知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诉求,“人”的完善与圆满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谈论的主要论题,也是现代教育“问题中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发展所应解决的依然是科学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大学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社会,走向世界。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理念及大学的不同分类,找准自己学校的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水平、要效益、要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不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初中开设综合性的理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要。探讨初中理科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可从以下五方面考虑:现代生产所引起的劳动力状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新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教育内容的影响;义务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的要求;初中学生思惟发展的基本特点;初中学生毕业后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美国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三所幼儿园的幼儿在园生活做全方位历时和共时的记录。通过对三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拓宽幼儿视野,培养幼儿了解、理解、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幼儿的多元文化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国内较早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怀着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选择教育以培养国民成为“科学的劳动家”,进而弘扬科技与道德相结合的现代文明。为此,他通过各种手段开展科学教育,其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既重视普及科学知识,又倡导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还倡言科学理性精神,而他以科学素养来评析社会、关注人生,尤为与众不同。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