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蔓 《声屏世界》2006,(2):30-31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从全国来看,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少部分省市电视台以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逐渐淡出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原因究竟何在?把责任推卸给各方面的领导不重视,或者是由于电视观众已然对纪录片这种电视类别丧失兴趣,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当前电视管理与观众收视的现状。现在,电视界都在关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之路究竟“路在何方”。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仍然“路在脚下”。即要对自身予以正确定位,深入而充分地研究电视纪录片的特性与本质,从而在与电视新闻片、电视文…  相似文献   

2.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走向成熟。如果把过于关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的“目光”拉开,放远一点,仍然能够看到电视片创作乃至欣赏的“大过程”,在情节发展或者过程推进这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下,情感仍然是电视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美国传播学研究者霍夫兰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  相似文献   

5.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美国探索频道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着重论述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金春 《视听纵横》2005,(2):77-77
尽管电视纪录片是电视媒体中“最具有化色彩的电视纪实作品”,但其日渐低落的收视率,是每个电视纪录片创作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可看性,以适应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呢?  相似文献   

8.
旅游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电视纪录片类型,其主要内容是记录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经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性栏目——《行者》,探讨当下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并分析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探讨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董岩 《今传媒》2006,(6X):8-11
刘效礼,1943年生于山东寿光。196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1988年被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1992年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20年突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国电视学术奖评比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历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辑,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军衔。现为中国视协理事、兼职研究员,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14,(4):14-15
6月6日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称“舌尖2”,第一季称“舌尖1”)终于落幕,以投入3000万元进账2亿元的骄人成绩刷新了电视纪录片的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赋予纪录片追求完美、倾诉理想等崇高含义的同时把纪录片捧上了“神坛”,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套上理念的枷锁,从而使得纪录片远离世俗、曲高和寡。其实,纪录片不论如何崇高如何意涵深远.总还要通过电视屏幕进入百姓家庭。放低身段、回归凡尘才是正途,否则“真理”就变成了“歪理”.“歪理”也会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13.
张以庆,当过十年工人,没有上过大学。然而,他从业电视十五年,却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全部的纪录片大奖,其中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大奖、编导单项大奖、日内瓦南北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四川国际电视节四项国际大奖等等。去年,他又成为第五届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环境下,电视纪录片逐渐退出黄金收视时段。面临着创新与突围的严峻挑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从诞生那天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就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当现代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倒逼影视产品的大众口味,在传统“载道”理念下制作出来的许多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冷落,特别是在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表现元素方面,存在着与收视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 ,电视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样式越来越被电视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笔者认为 ,电视纪录片蕴含真、善、美三种不同的美学概念。三者的有机结合 ,反映了电视纪录片探索生活真实 ,体现主体意识 ,满足观众需求的本质意图 ,使电视纪录片更富现实意义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所具的“真、善、美”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连来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客观特性和审美特征。“真”———电视纪录片的基础和生命“真” ,就是真实。电视纪录片要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中忠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和客观实际 ,关注…  相似文献   

17.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纪录片迅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形式,其中创造性真实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许多学者对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天性,容不得半点扮演、摆拍、补拍等创造性的真实;也有学者觉得只要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手段进行创作.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的渊源、发展,创造性真...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