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执教老师在讲授新课例题“309:3”时,用“不够商1.应用0占位”说明算理,笔者认为这样说明算理是错误的。现将其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执教老师在讲授新课例题“309÷3”时,用“不够商1,应用0占位”说明算理,笔者认为这样说明算理是错误的。现将其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并加以分析。教师投影显示:李思家三个月用电309千瓦时。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知道了用电时间为三个月,用电数量是309千瓦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2: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师:要求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3:309÷3。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完成这道计算题,看看谁…  相似文献   

3.
笔者看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5年第11期丘建永老师撰写的《!3309"是用“不够商1”说明算理吗?》一文,很受启发。丘老师认为,授课教师把#3309$与%3319&、’3329(两个算式商的十位上的算理混淆了。因为)3319*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1,表示1个10,1个10除以3的商不够商1,应在商的十位上补0,这个0起占位作用;同样,+3329,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2,表示2个10,2个10除以3的商不够商1,应在商的十位上补0,这个0也起占位作用。而3309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表示0个10,由“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可知,0个10除以3商是0,而不是0个10除以3的商不够…  相似文献   

4.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基础。北京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院长、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副主编张丹老师在《再谈"整体把握"数的计算教学》一文中指出: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时蜻蜓点水,很快开始介绍计算程序,然后就是熟练程序,算理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那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学生  相似文献   

5.
《分数除法》因其算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学生们往往感觉枯燥与不易理解,它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教师为之头疼。但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凭借其智慧,让我们品尝了一节有滋有味的《分数除法》计算课。【精彩片断】课件出示:3/4+2/7师:怎么算?学生一起回答:  相似文献   

6.
叶芬波 《家教世界》2012,(6):99-101
数的运算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占用有很大的份量,而实际计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重算理、轻算法"和"重算法、轻算理"现象。那么,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益?这就需要老师做足从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曹培英老师提出的运算能力结构,我们认为运算能力主要包括正确地算(即算法的掌握)、明白地算(即算理的理解)、合理地算(即算法的优化),即以口算为基础,以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为两翼,以合理选择算法为最终目标。但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9~10页。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的算理;掌握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比较熟地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2.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计算算理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相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的书写位置。学生只有理解算理才能掌握算法,并把算法进行迁移和提升,才能灵活计算。一、观课所见1.对例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有对一些简单的无理数如√2,√2,在数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加以讨论,但对于一些较难处理的无理数如√3,√6,√7的表示方法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即可用作多个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在数轴表示√N.如何只用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在数轴表示√N(N为正整数).本文拟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葛小仙 《新课程研究》2007,(8):50-50,49
对于计算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感叹:计算课没什么好上的,除了算题还是算题,枯燥无味。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开有关"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从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上计算课时过于简单,让学生自主尝试、交流校对后课就结束了。其实教学计算还有个大问题:学生会算但不理解算理。听了南京特级教师王凌的二年级《隔位退位减》一课后,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让人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在学生会算的情况下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初中代数运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算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有利用积(商)的乘方及二次根式的性质,推导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明白算理,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对于教学计算法则,有的教师认为对小学生讲算理意义不大,他们只要学会怎样算就可以了,对于为什么这样算可以以后再慢慢领悟。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算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运算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3.经历质疑、辨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相似文献   

15.
一、由因式的分解引发逆向思维 例1(√5-√3)2(8+2√15).分析大多数学生是从先算平方,再按多项式法则展开、合并这一常规解法.注意到8+2√15这个式子的结构特征,这个式子能"分解因式"成(√5+√3)2,故原式等于(√5-√3)2(√5+√3)2,此时再逆用积的乘方公式即可.  相似文献   

16.
邵美琴 《小学生》2012,(8):32-32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在内容标准中又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其实这就是要我们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进位加法,这是一节计算课,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期发表了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课中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而最大特色便是讲解字理。《望天门山》全诗28个字,王老师一共讲解了8个字的字理,占了四分之一还多,而且都是学生早就学会的熟字。这样大面积、高密度地讲解熟字的字理,在古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中都实属罕见。耳目一新过后,也引起了笔者的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中《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位数除多位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计算时,学生常犯丢掉0的错误。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计算?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1.引子 2009年第8期《数学通讯》(下半月)“争鸣”栏刊登的问题181中证明了“1,√2,3不可能是一个等差数列中的三项”,接着又给出了“1,√2,3能否为一个等比数列中的三项”的两种不同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节课应让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究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方法。那么,如何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结合,达到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本课设计力求通过数形结合,从形入手,由数深入,突破算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