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严复先生的翻译作品对近代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为人们所信奉。然而他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非正法”的翻译策略也不时为人们所诟病。本文拟通过勒弗非尔的理论,考察文本与文本之外的意识形态、历史环境和严复自身教育背景与政治诉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们对严复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严复的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对中国社会乃至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试析严复非正法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他的译著能起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严复在翻译时采用了一些非正法翻译策略。就其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这些非正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成分,有着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目的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思辨、文献考察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予以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严复的西学翻译实践受其内外各种要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以目的性原则为最高原则,并在坚持目的性原则的前提下遵守连贯性原则和尽量遵守忠实性原则。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体现在其对拟译文本的选择、雅洁风格的追求和"非正法"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6.
翻译浅谈     
(一)翻译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翻译史约始于近二千年前佛经的翻译。直到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在他翻译英国十九世纪科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一书的卷首《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我国翻译界才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开创了近代翻译学说这门“新学”。严复之前一些翻译家也曾有过对翻译标准的探索。如唐代的玄奘提出过“既须求真,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翻译界多数学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可行的翻译方法,但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从译和原的关系、译和读的关系、译艺术性三方面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直译迷反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意译则符合“信、达、雅”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前,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随着全球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翻译工作者对于“信”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认识。黄忠廉先生基于“信”提出了变译。然而变译多被局限于科技翻译领域,甚少将其放在文学翻译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该文以布莱克的《浮生六记》译本为例,探讨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创作过程。译者不仅要对所译文本的语言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驾轻就熟的本领,还需要对所译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翻译的过程就是运用这两个基本技能解读原文,用另一种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篇成功的译品应该是原作的艺术的复制,应具有同原文一样的感染力。”(唐人.《翻译是艺术》1984)同画家作画一样,翻译的过程也需要使用各种技巧,如词汇、语法、修辞等。而文体的差异又决定了翻译技巧的运用。严复借鉴古译学的遗产,将“信达雅”这一翻译理论推广开来。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的过程都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严复承继清代学术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传统,在西学译介中提出了翻译的义理“反证”说、“敦崇朴学”说和“文章正轨”说.义理“反证”旨在会通中西思想,“敦崇朴学”注重通过考据会通中西义理,“文章正轨”成就了严复作为译界的文章高手.严复的翻译是会通中西的学术方式,对当前学术经典的输入和输出均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文体的的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最适用于文学翻译。作为清末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除译过几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外,他没有翻译过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当时以至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要求译文做到忠实于原作,文字准确,语言流畅,行文通顺;体现原著风格,文字优美清新,对于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界曾经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在三者之中,谁居于首位,也就是谁服从于谁的问题。三十年代有人曾就此提出在翻译中“宁错务顺”,就是宁可译文和原著有出入或者不准确,也要使文章通顺畅达。鲁迅先生则钟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译文不必强求通顺,只求把原著意思表达清楚。 时过境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剧增和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一批批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一批批中国名著被介绍到国外。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翻译的标准重新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想就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标准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信、达、雅”  相似文献   

12.
严复在他译的《天演论》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这里的“信”,即如今所说的准确、忠实于原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信”不光是指作品字面的“信”,也应该包含作品风格上的“信”。文学翻译理应把它的风格翻译出来。围绕着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无法翻译的。理由是中外语言的性质不同,在构词法、语法结构、修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同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可以翻译,尽管这事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西译论,本文以此为比较的平台对中西翻译理论中各自概念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翻译概念存在“类概念”与“纯概念”的基本区别,这一区别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体系演化中“蜕变”与“替变”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思维参与的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巧,需要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表达出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频繁,翻译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成功的翻译很难,其难度不亚于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怎样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准绳,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依照翻译标准,就能判断一个翻译是好还是坏。1898年,严复在他的《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商标的雅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商标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活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严复“信达雅”中“雅”字的重新解读 ,借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 ,并结合目前商标翻译的常用方法 ,对商标进行雅译 ,尽可能传递其语言中的音美、意美和形美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商品的对外畅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等效:翻译中“无限接近”的理想熊沐清1翻译标准是译界一个长期为之争论和探索的问题,自古及今,各种有关“标准”的提法纷繁杂陈。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提法有”信、达、雅”(严复)、“神似”(傅雷)、“化境”(钱钟书)、“信、达、切”(刘重德)、“等效”(金是...  相似文献   

18.
黄忠廉教授所著《严复变译思想考》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与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方法,对严复译著展开了字、句、段、篇及文化剖析等多层次的探究。新方法造就了新高度,新高度验证了新方法。书中对严复变译思想的归纳与分析为严复翻译研究、变译思想研究和变译理论的创建与完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但以往大多数译者或者翻译学习者习惯地将其与文学翻译标准联系起来,事实上该标准同样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翻译。本文将以旅游文本《波士顿旅游攻略》(节选)为例,分析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提高非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应该正确对待中国译论,适时吸收国外理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