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在多层面显现。中国传统的信任机制是关系信任,然而,一方面风险社会降低了社会内部信任,另一方面个体化进程摧毁了中国人的关系信任,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信任危机表现尤烈的主要原因。建立制度信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矛盾日益激化是我国当今家族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现状,信任危机是制约家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家族企业信任危机的根源,包括委托代理风险、特殊信任缺陷、家族文化制约、制度建设缺位、管理机制落后;分析了信任危机对家族企业劳动关系互利性、规范性、公平性、自主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相互信任行为的五个要素作为调整手段的家族企业劳动关系信任调整模式:关系投资和信息沟通要素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协调作用,影响接受和控制减少要素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适应作用,限制机会主义则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益信托与公益事业捐赠制度的衔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4月28日通过、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确立了我国的公益信托制度。公益信托是为公共利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是我国公益事业的应有组成部分。作为舶来品,公益信托法律制度如何同我国既有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律制度相衔接,是值得探讨的法律问题。该文通过比较两种法律制度,并基于对公益信托实践的分析,认为应当促成两种法律制度的良好结合,实现公益事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苗雨茂 《科教文汇》2012,(36):205-206
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人际信任危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制度不健全、就业竞争压力大、群体约束减弱等.要重建人际间信任体系就要完善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教育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并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建信任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在资本市场上被称为四大支柱,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信托的沧桑变迁是信托功能归位的过程。在2001年之前,除少数信托投资公司以外,大多数信托公司都背离了信托的本质特征,开展的是准银行业务。这种情况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混业经营,更是错位情况下的“混乱经营”。只有在《信托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之后,尤其是具有  相似文献   

6.
数据信托     
正数据信托是信托类型化研究和当代信托立法中典型的新生事物,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从法律角度看,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将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的行为,数据信托则是受托人管理一群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的行为,这就像医生有责任依据病人的利益来行事一样,数据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同时要对其利益负责。理论上,数据信托允许用户行使其作为数据生产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陈凡  蔡振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24-2130
摘要 通过对复杂社会信任模式简化技术需求的有效回应,区块链技术社会化成为可能。在区块链技术由技术1.0向技术3.0迭代发展的技术社会化过程中,其技术信任属性也因此获得完善与发展。进而,促使社会信任的Technique维度获得呈现,并经由对后工业社会之社会信任需求的技术切合,促成了强技术参与的社会信任模式的社会建构。相对于与前工业社会相调适的熟人信任模式,及工业社会的制度信任模式,强技术参的社会信任模式的社会建构在实现社会效率的同时,也引致了社会情感、社会结构的双重社会失范风险。因此,应从法律制度、政策支持、技术标准、技术道德四重维度予以社会调适。  相似文献   

8.
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既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背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以及表现,力图寻找影响中国社会信任机制建立的社会结构因素和文化规范因素,为建立新的基于社会制度的法理社会信任机制提供依据。并尝试性提出一些解决社会信任危机,重建社会法理信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任危机实际上是现实信任危机在网络社会的折射.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人们信任感遭到破坏,进而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必然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信任体系和信任机制变得更加漂浮不定,让人难以适从.网络信任问题包括:人与人的信任、个人主体与其它网络主体(网站)的信任、个人主体对网络技术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于我国慈善信托的相关制度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英美等西方国家慈善信托制度起步早,发展的比较成熟,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国情,慈善信托起步晚,慈善法修改后对慈善信托采备案制,但是却没有厘清慈善信托备案的性质及其带来的法律效果,导致在实践中慈善信托并没有发挥其既有的作用和潜力。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以及为慈善信托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慈善信托管理体制渊源的追溯,对慈善信托的核心问题慈善信托备案的性质和法律效果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究和准确的定位,对争议进行梳理对我国慈善信托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百科动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进入立法议程信托是一种为他人利益管理财产妁法律制度。读法律制度历史悠久,源于英国衡平法院在其审判实践中所发展出并定型化的衡平法。信托制度的固有法理和内部构造是:根据合同或遗嘱,所有权人将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社会中,信任危机日益凸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信任问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为理论基础,探究吉登斯对信任的界定,对了解吉登斯时信任的定义与特征的诠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飞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31-1136
专家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众生活、科学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家信任危机。这不仅会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而且会威胁社会的健康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专家的利益关联、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差异、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是导致当前我国专家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重塑专家信任,警惕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为此,应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改善公众与专家的沟通;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魏蕾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146-147
信托制度是英美法最伟大最杰出的成就,研究英美法信托制度的优秀成果,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刚刚起步的信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说起,指出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处理该问题的困难,并通过探讨英美法推定的归复信托,寻找解决该问题的途径,试图为我国更好地移植英美法优秀的发展成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信托"一词逐渐为人所知。现代金融体系中,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托登记制度就是信托相关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价值判断法、比较分析法为主要手段,首先厘清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当前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改进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路径,为我  相似文献   

16.
道德法律化是指在道德调节的范围内增加法律调节的内容即法律调节范围的扩大化。因为道德调节的范围大于法律调节的范围,而道德法律化就是让法律参与调整本来属于道德调节的范围,从而达到最佳的调节效果。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制化社会的一个前奏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信任由此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衍生出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探讨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信任机制,防范和化解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说来,市场经济对社会信任的内在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受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影响,美国谨慎投资者规则在防范受托人违反信义义务和保护信托受益人利益等方面有着详尽的规定。相较而言,我国信托受托人立法缺位,受托人谨慎义务的具体判断标准以及向受益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语焉不详,造成信托实践操作中的一系列难题。因此,借鉴美国信托法对信托受托人规制的模式,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不失为完善我国信托财产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科研不再是一方净土,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学术界的"信任危机"。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进行梳理,加强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术制度建设和健全学术监督制度,以防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社会信用的缺失状况日益严峻,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仅如此,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已经超出经济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信任与信用的关系,阐述了我国现在面临的严重的信任危机,对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