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金兰 《教育探索》2003,1(7):25-27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人的素质的教育模式。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含有朴素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六艺”与“六书”教育,反映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为了塑造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君子人格;启发式教学与注重知行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包括七个方面:师生平等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崇尚“实干”的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开放式教学思想。孔子的这些人文教育思想、是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3.
刘培刚 《山东教育》2002,(14):11-12
中华民族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文明,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就是这一文明宝库中的奇葩;这些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注意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起予者商也”,就是学生对孔子启发,师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的意思。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  相似文献   

4.
因材施教是个古老的命题,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作为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萌芽于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实践,距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当今社会倡导的“生本”教育,实质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的历史继承和教育的现代发展需要的结合上探讨“因材施教”,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6.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永恒 《教书育人》2004,(4M):32-3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自班级授课制以来,“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思想一直面临着“面向全体”的挑战,现行的大班级授课、按分数编班的所谓“分层教学”似乎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渐行渐远,这也是令广大教育工作者颇为困扰的两难问题。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今天的“因材施教”已不是孔子提倡并实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据今天的教育现实,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教育观中“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一以贯之”、“笃行”、“知人”、“长善救失”等都包含素质教育的因素。孔子教育思想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郝爽 《课外阅读》2011,(1):196-196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博学多才,桃李满天下,一生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且个个成就都很卓著。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快乐学习等。这些教育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中是很值得学习并借鉴的,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14.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提倡的“视思明,听思聪”、“启发式教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等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形象塑造和师德修养颇有借鉴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教师应继承发扬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全心全意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显然因材施教仍然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法宝”、只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如今因“材”施教中“材”除学生之“才”,还可理解成教材之“材”、教师之“才”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使普通平民也可以受到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并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有人曾说,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 政治家,他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中国,而已遍及世界;他留下 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应该为全人类所共享。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的教学实 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在 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一 光辉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研究,继承发展。 一、观察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作为教育家,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论语》言简意丰,博大精深,是我国儒家学说之经典。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论语》虽非专门探讨、阐述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但它记载着我国古代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经验、理论散见于《论语》诸多篇章之中,其中有些章节就是孔子授学时的教例或教学片断实录。若将之进行梳理、归纳,可总结出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而时习”和“循序渐进”四条教学原则,孔子首创,并积极实践。它们既是孔子所遵奉的教学主导原则,又是他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四者相互联系,统一。于其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千百年来,已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就是因材施教。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条件下,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教育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但教育的方法且是主张差别对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