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梁博  杨小雄 《大众科技》2021,23(2):144-147
文章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13年至2017年的北流市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寻找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7年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上升,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分值出现波动较大;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状况良好,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协调性上存在阻碍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管理制度上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以下将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刘湘茹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345-345,251
研究目的:分析制约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寻找整治的措施,真正让新疆的土地资源发挥优势,保证新疆的耕地质量达到较高水平。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基层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新疆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条件是新疆耕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2)耕地碱化严重的地区可导致土壤退化,被迫弃耕,最终导致土壤荒漠化。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综合措施对盐碱化耕地进行治理,实现新疆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参考国内外区域土地退化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背景,以达拉特旗为研究对象,对达拉特旗土地退化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为该区域各级决策部门对防治措施的制定及更好地利用土地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探索了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县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实施性规划,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实现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规划。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分析,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协调衔接各专业规划,落实各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划分土地利用区,确定用地空间布局及其空间管制规则,制定规划实施措施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权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为目标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在诸多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当中,土地产权是至关重要的因子。土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土地资源稀缺是它们共同的形成基础;另一方面,土地产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以杭州为例,对杭州市及所辖六区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山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山区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所致,而且,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内涵,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针对以往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弊端和教训,应当着眼于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把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以实现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山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城市建设用地急剧增加,使得西部非中心城市土地供给和用地需求矛盾凸现。通过调查、分析非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得出了西部非中心城市用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土地产出效率低下、滥用土地现象严重的初步结论。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非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和平  彭小琳 《资源科学》2016,38(3):493-500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是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将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构建基于脱钩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析范式,剖析1990年以来南昌市在不同时期段以及连续时期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提升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①大多数时期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并未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的脱钩;②连续时期之间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原因之后,本文认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般性策略仍然非常适用于南昌市脱钩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产业优化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赵严 《大众科技》2014,(11):60-63
土地覆盖是影响地表温度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覆盖与温度变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多时段的遥感数据,研究了长沙市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并结合LANDSAT5的热红外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分析1996-2009年长沙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地表温度响应,结果表明:1996-2009年间长沙市城市建设用地增幅为54.47%,耕地数量较1996年减少了16.83%。伴随着土地覆盖的剧烈变化,各用地类型的地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的地表覆盖温度分别增加了1.16、1.33、1.22、2.73、0.01摄氏度。  相似文献   

14.
港口的快速发展给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影响,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为深入开展港口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构建了能够反映区域港口开发及用地特点的土地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分类体系,并以厦门市三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渡港和海沧、嵩屿港为研究区,对2004-2014年区域港口开发及其带来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快速发展导致区域港口用地、工业用地、城镇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大量增加,同时导致区域耕地、林地、滩涂、海域等自然、半自然用地大量减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港口土地利用演变特点及成因不同,处于起步和快速扩张阶段的海沧、嵩屿港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以港口运输业发展驱动为主,港口及工业用地大规模扩张,城市化过程相对滞后;已完成快速扩张,处于发展后期的东渡港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受到城市发展和港口开发双重影响,城镇用地成为区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但受港口开发影响,工业用地也有较大增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深入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港区开发对区域用地结构的影响以及港城用地竞争矛盾和规律,对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港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科学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月  李昌晓  李健 《资源科学》2015,37(12):2480-2490
开展区域生态案例综合评价,可为地区生态案例建设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宁夏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流域2000年和2012年生态安全等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流域2000年和2012年生态安全状况的时空演变情况,并对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处于欠安全级别;②空间上,流域中部的沙坡头、红寺堡和东部盐池县的生态安全有恶化趋势;流域北部的黄河灌区和流域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有明显改善;③2000-2012年以来,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资源有所增加,使得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在沙坡头、中宁、盐池、红寺堡等部分区域,因地下水与地表径流减少导致局部生态安全水平有所降低。未来生态建设中,需因地制宜,通过保护与恢复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表径流、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干旱绿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出发,建立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新疆吐鲁番市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户宅基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应斌  杨庆媛 《资源科学》2015,37(3):442-448
基于农户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成为当前学者归纳总结农村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归纳与综述方法对农户层面的宅基地利用现状、内部结构、形态、功能、文化景观进行回顾与分析基础上,从农户宅基地演变内外部因素与人均用地标准调控等方面剖析其动力机制。认为在农户层面宅基地利用演变等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选择方面,以村域为基本单元,运用"3S"技术将农户问卷调查的社会经济属性数据与宅基地空间属性数据进行链接,注重农户宅基地演变驱动机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将社会经济转型耕织于农户宅基地演变及其调控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内容方面,将农户生计转型及其行为决策融入宅基地演变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分析框架,根据农户分化及其宅基地功能和需求层次,从宅基地功能类型划分和用地标准控制及聚居点类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其调控策略,并设计多元化的政策措施。同时,应强化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背景下农户用益物权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高效集约利用的空间重构体系,研究农户行为方式及其收入水平与农村宅基地演变耦合机制,为分类指导农户宅基地用地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观点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方面构建了适合县城经济发达地区特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共选择了25个参评因子。然后对江阴市1991年、1994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阴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江阴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也日益增强,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但是,1997年与1991年相比,资源、环境两要素的可持续性分别下降了10.35%和12.23%,若不加以重视,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文章认为,必须从人口数量控制、用地结构优化、环境污染控制以及增加农业投入等4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