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写道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可见 ,少年鲁迅对《山海经》这部书可谓是朝思暮想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尤其是“远房叔叔”绘声绘色描绘的《山海经》书中的九尾的鸟 ,三头的蛇等动物 ,它们是那样的神奇和怪诞。我相信同学们的好奇心比少年鲁迅也少不了多少 ,真想把《山海经》这部书拿来 ,一睹为快。既然《山海经》这部书有如此之吸引力 ,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 ,它又何以能激起我们如此之强烈的好奇心呢 ?下面我们这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山海经》是…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的问世,距今已有约四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文学界已基本上共识为明代中叶万历年间的作品。当时,曾震惊文坛。先是以手抄本在士林中流传,后来才刊行于世。声誉顿起,人们惊喜不已,争相阅读,极口称奇称快。真是惊回首,发现竟有如此洞天。但更多的是低毁咒骂,斥为“淫书”。与《水讲传》,并称为“诲淫诲盗”之作,受到封建卫道者的挞伐。不过,仍然有人以“未得见”为根事户相传当时,刻印《金瓶梅词话》者,每罹家破人亡,天火烧店的惨祸。所以,历代以来,这部书,就成为“不名誉的小说”,②争论最多的小说,公认“秽书…  相似文献   

3.
肖洛霍夫是苏联的作家,他曾因写了<静静的顿河>一书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有人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一书时年纪不大,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静静的顿河>一书出版以后,肖洛霍夫再也没有写出有如此文学价值的作品.甚至有人直率地指出,肖洛霍夫抄袭了作家克留柯夫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之”是文言虚词,“的”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少语法书都认为它们在用法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从语音形式看,“之”在上古属章母之部,拟背为[ti(?)]跟“的”的读音[t(?)]正相近。有人据此推断“的”是“之”的后身。关于“之”和“的”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西域艺术,深感史料之不足。历代文献或寥寥几笔,或不见记载,给研究西域艺术史增添了不少困难,偶然见到一些诗注,也因作者不熟悉艺术,而出现一些错误,笔者想就耳目所及者,略作钩沉,作些必要的注释和发微。 一、先秦乐舞诗钞发微 有关先秦时西域乐舞的描写,仅见《穆于子传》一书。学术界对此书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外传体裁”;也有人认为是“小说”、“传说”等等。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在史书中采用。  相似文献   

6.
尔东 《中学文科》2000,(11):7-8
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是世界上所有悲剧中写得最深刻、最有力、最富于哲理的一部”。(贺祥麟:《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这部剧作的作者则是被本&;#183;琼森称之为“时代灵魂”和“戏剧界泰斗之勋”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7.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8.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书中解释为“招致”,查一些古汉语词典,也都作如此解释。但笔者颇不以为然。作“招致”讲,那即是说,如果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王,秦国便不会进攻燕国,燕国也不会“招致”灭国之祸了。而事实上,无论荆轲刺不刺秦王,秦国一样会进攻燕国,燕国之祸在所难免。太子丹也正是深知祸患将至,故而派荆轲刺秦王。基于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应作“加速”讲,“速祸”即“加速祸患的来临”。也许,有人认为后文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有人认为它过多的秽亵描写会坏人心术,故以“淫书”目之;有人认为它意在揭露,且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本质,因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制”!有人认为它忽略作品倾向性的客观主义,以及描写上的很少由表及里、深入本质,使之沦为中国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标本”。我认为,重要的工作并不在于下简单的结论,而在于对《金瓶梅》本身作深入研究。本文拟就《金瓶梅》的情感特性与兰陵笑笑生的创作动机,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经常会见到“……有……者”结构,不少书中称之为定语后置句,认为“有”字前面的内容是实际上的中心词,“有”和“者”之间的内容才是定语成分。在列入中学中文库的《实用文言语法表解》(蔡镇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试选一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按:原书析句符号即如此,下文将改用规定符号)。  相似文献   

11.
肖洛霍夫是苏联的作家,他曾因写了《静静的顿河》一书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学奖。可是有人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一书时年纪不大,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静静的顿河》一书出版以后,肖洛霍再也没有写出有如此学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很高的评价,赞美这部不朽的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学界对此多有论述。至于“无韵之离骚”这个精辟的概括,不少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尚无专文论述。有人解释:所谓“无韵之离骚”,“即是说《史记》不但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虽然是散文体裁,没有韵律,但它同诗歌中的《离骚》一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 ,《哈姆莱特》“是世界上所有悲剧中写得最深刻、最有力、最富于哲理的一部”。(贺祥麟 :《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这部剧作的作者则是被本·琼森称之为“时代灵魂”和“戏剧界泰斗之勋”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15 6 4——— 16 16 )是 16、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4.
许多青年学生要求阅读《红楼梦》,但往往受到一些人的种种非难。有人说《红楼梦》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认为看这部书是“不务正业”,不让学生阅读。这是不正确的。《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呢?它是一部思想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政治历史小说。全书以第四回为纲,反映了激烈的阶级斗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上至朝廷,下至州县,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对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疯狂剥削和压榨。纵观全书,有好几十条人命。如,号称“金陵一霸”的薛蟠,为了争买婢女,将冯渊打死,靠贾府之力提升为金陵应天府尹的贾雨村,“循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使凶手逍遥法外,冯渊变成了“逢怨”,  相似文献   

15.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美。然而,对这篇“序”究竟是“书序”、“赠序”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体,似乎认识不同。有人认为是“赠序”,有人认为是“书序”。这可有必要翻翻古书,辨明泾渭。  相似文献   

16.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在语文界引起了烈强反响。有人感到老路子不能走了,但又不知今后的书怎公教,有人说:“花了两年心血抓课本,课本只占十六分,猜题押题操碎心,效果等于零。”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要书何用!”还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随着大流转,碰运气也有几个人上线。但是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今年的指挥捧  相似文献   

18.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9.
开卷有益     
王进 《现代语文》2003,(12):45-45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曾招集文人学者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这部书广采博收,卷帙浩繁,堪称佳制。初名《太平编类》,宋太宗赐名为《太平御览》。据说这部书编成之后,宋太宗每天都要阅览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不能按日阅览,闲暇时也一定要补上。有人认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抽时间读书,实在太辛苦了。宋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说:只要打开书,便会有所收益,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辛苦的事情。(原文是:“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一句成语,勉励人们博览群书,不论什么书都翻一翻看一看,什么知识都要积累一点,以广见…  相似文献   

20.
<正> 《战地春梦》(直译作《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厄纳斯特·海明威1929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寻求宗教意义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有的认为它反映了恋爱与战争两个主题;更为集中的观点是:这部书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人们各有自己的思想轨道,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去观察、分析,便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