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不如意,对此可能大多数人会怨天尤人,怨声载道。《论语》就从施怨、受怨、施受同辞不同角度对怨有详尽的阐述,并提出和指导人们如何释怨止怨。分析《论语》释怨的理论对人们正确对待人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屈原继《诗经》之后,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诗品》重视怨诗,在钟嵘眼里,同是怨诗,因为诗人个性与经历不同,其“怨”的内涵就不同,因此造成其诗歌品藻之高下和怨情之丰富,通过对汉代怨诗的解读,说明他是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诗学这一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诗品》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将123位诗人分别分定品级。在上品和中品的诗人中,钟嵘多处采用“怨”来作评,其中对曹植、班婕妤和郭泰机可分别定义为“雅怨”、“清怨”和“孤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9.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10.
唐诗《长门怨》的主题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不仅是时代氛围的作用,也与创作主体的生平经历相关,中晚唐一部分幕府文士借《长门怨》所包含的君臣关系寄寓了自己的君臣遇合之感,从中不难窥探其深微隐曲的政治心理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牛艳 《学语文》2009,(2):56-56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理论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启示。启示之一:中学写作教学不能把目的放在应付考试上,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表达情志。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儒家经典《论语》这样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阳货》)。阐明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序》也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秉承先志,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指出。人禀七性,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相似文献   

12.
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生命,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黄河怨》是一部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性的声乐作品,是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条件,把握好作品的艺术背景、结构、基调以及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等方面特征,才能完美表达《黄河怨》的主题情节和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3.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14.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歌曲演唱要充分调动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出那个时代民族的苦难,人民的悲哀、痛苦,以及奋起抗争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诗学理论中,较为注重诗歌的“怨刺”作用,《诗经》具有开创之功,孔子论诗提出了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观点。这一重要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7.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赵明诚写的两首离情词。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别离后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刻骨铭心。离别之怨相思之苦是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旋律,差不多作于同一时期的这两首词都勾勒了“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香稀少”(李清照《怨王孙》词)的清秋情景,都描绘出闺中少妇“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重重心事。  相似文献   

18.
以怨言诗固然为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但孔子所言诗可以怨亦自有其经解本义,对古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力求揭示古人原意。程巍研究员新撰论文原题《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原刊《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13版。为便学界检索,征得作者同意,由期刊再予刊载,原刊编辑删落的个别字句均予保留。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以怨言诗固然为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但孔子所言"诗可以怨"亦自有其经解本义,对古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力求揭示古人原意。程巍研究员新撰论文原题《"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原刊《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13版。为便学界检索,征得作者同意,由期刊再予刊载,原刊编辑删落的个别字句均予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