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而由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 1936年10月出版)则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概述我国学术界40年来对《活的中国》的介绍和研究,着重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一、宋庆龄;二、鲁迅;三、“活的”(Living),这些关键音符为斯诺后来写作《西行漫记》、深刻阐述中国革命的原动力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被严重扭曲、污损甚至妖魔化。《西行漫记》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行漫记》通过真实的客观呈现、文学的政论表达、现场的直观感受,将一个被贬损的“赤匪”形象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救星”形象,特别是将读者心目中被妖魔化了的反面形象转化为了真实的正面形象,仍具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清华 《文教资料》2007,(24):100-102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斯诺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七十年来在中国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等形形色色译名大量出版,广泛流传,成为享有盛誉的报告文学作品。本文选取影响较大的几种《西行漫记》版本加以介绍,考订其出版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字的形式而流传的诗作,也是最早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的“毛诗”。这首名作的发表与传播,与美国进步记者、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写的一部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密不可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海伦.斯诺同埃德加.斯诺一样,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远东的国际记者。她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进一步向世界介绍了在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状况,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72年、1978年又两次访问中国,写出了《毛泽东的故乡》和《七十年代的西行漫记》,热情地赞颂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变革。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她的性格刚柔相济,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可以说,她的中国情结书写了她传奇而光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21日是我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华中师范大学自1982年主办"全国首届斯诺研讨会"以来,25年的持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斯诺夫妇是西方最早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早已名闻全球。斯诺前妻海伦·斯诺更是一位传奇式的女记者。她一生写了《续西行漫记》《我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西行漫记》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重要代表作。这部报告文学作为一部“完整忠实描写中国苏维埃地区的第一部经典之作”,很快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连绵不断地得以翻印和重版,时至今日仍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因此再进一步探究《西行漫记》的译本情况仍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铭记历史,重温那段红色岁月,我重新阅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书虽然写成于80余年前,但书中的情节依旧能够触动人心,让我在冥冥之中,与那些时空相距遥远的人们产生切切共鸣。《西行漫记》真实记录了革命先辈创业初期的生活状态,当时他们怀揣着梦想,即便吃草根,即便饿着肚子,也没有动摇决心与希望。该  相似文献   

10.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长生殿》传奇在流播过程中艺人修改、文人俗化、民间移植等几种传承方式,发现文人作品如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一样,在传承、流播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态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调整、添加民间因素;足见生态演进的自然力量是其发展的不可抗拒的驱动力,适者生存的规则成为其变化的重要规则。只有在传承上采撷好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才能使《长生殿》传奇成为最有魅力、艺术生命永久不息的“适者”。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对人类现有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挑战。由于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所以著作权制度受到网络最为强烈的冲击,著作权制度正在网络环境下经历必要的调整。本文从网络作品著作权归属入手,在明确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阐明对网络作品的侵权责任,并建议建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以解决网络作品著作权纠纷。  相似文献   

13.
黄代本的散文集《我的河山》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涉及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诸方面,堪称是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散文集。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的日益浓厚,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也随之进入其全盛期。黄庭坚诗歌在清代不同的文化空间广泛传播,借阅、抄购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别具特色,强化和促进了黄集秘籍的流传;诗歌选评促进了黄诗传播的普及性和经典化;宋诗选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以两类选本的传播,将黄庭坚诗歌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旧本翻刻是比较通行而又便于实施的传播行为,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发挥了其长久性的信息存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在宋玉传播的文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采用的文体,即隶属于笔记小说的涉宋玉小说,我们称之为涉宋玉笔记故事。文章对清代涉宋玉笔记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1.笔记故事以其通俗的表述和短小风趣的形式,与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推动了宋玉及其作品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在清代宋玉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笔记故事虽然具有主观批评无意识的共性,但是从客观上反映的批评内容看,其所表现的批评倾向与清代的宋玉批评思潮基本一致,即对于宋玉其人其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丰润作家群蜚声文坛,名人辈出,形成了一个强势的地域文学群体。他们的作品内容上具有深邃厚重,有着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历史容量、深刻的理性力量、强烈的忧患意识等多种内涵;形式上创新求变,表现出了多样的创作手法、独到的结构形式,个性的语言特色、鲜明的地域色彩等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看楚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继承关系,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从而达到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宁都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客家文化与文学的吸附力非常强,这也使宁都客家文学创作氛围浓郁,作家作品多,具有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0.
要办好报纸 ,必须正确认识受体的主体性作用 ,要能及时传播新闻 ,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种种重大问题 ,帮助受众提高思想水平和生活质量。消息传播要快 ,内容要新 ,文章要短 ,要有活力 ,有生气 ,信息量要多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才可能被广大受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