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时代大学生易受各种不良价值观的侵蚀而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大学生文化培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项迫切和紧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娜 《中国高校科技》2019,(10):112-112
文化自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时始终保持强烈认同感,积极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和精神,并带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缺乏一定文化自信,对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而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所以各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状态合理、有效地将文化自信渗人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弘扬中国精神要基于集合体认知,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缘起与现实转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蕴与基因底色的二维彰显中培育与践行中国精神;要发掘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性创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典型示范、传统节日活动等,营造培育中国精神的环境氛围、生活氛围、实践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我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细谋语文教材,盘活传统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必须源于并服务于社会实践,必须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与敢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支撑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如何建设现代大学文化,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是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各历史名校及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又要立足本校,尊重、传承和融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从中提炼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继承和发扬,并值得后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我国教育事业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实践教学来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社会的事业发展中,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学校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和思想渗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便于渗透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素养的养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  相似文献   

8.
黄淑芳 《天津教育》2022,(3):109-111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儿女精神的重要养料。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知识在其记忆中并不是很深刻,同时小学生还未曾意识到人生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在小学阶段把悠久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本文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做一探究。中华民族的命脉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本色、也是底色,更是中华儿女的根文化以及灵魂的重要养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仅仅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是:学习和精通传统文化是必要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甄别和评价是基本前提;坚持批判继承、融合创新是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是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幼儿开始,家园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职责,并且又需要相互合作。在具体的分工合作上,幼儿园应该做到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构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家园合作的家庭角度分析,幼儿园应引导家长重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引导家长丰富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父母以身作则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多途径家园合作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多彩;她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汇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我们有责任继承她,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有丰富深厚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疋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党的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继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化的统一;是人文性内容与工具性内容的统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是文学性内容与应用性内容的统一。时代在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进行,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造成极大冲击,这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我国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为发扬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有效途径,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只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要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就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连环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借助我校学生的动漫特长,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精品佳作来感悟我国传统艺术魅力,采用多种技巧提高学生绘画表现力,发掘学生艺术天赋,激发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主要内涵包括五个基本方面:一是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具有科学性;二是中国先进文化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具有实践性;三是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服务于人民的文化,具有群众性;四是中国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五是中国先进文化是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化,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学校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在现阶段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以人为本、选择设计、转化生成为具体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探析客家民俗舞蹈艺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让中原文化的精髓世代流传下去,既是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也是华夏子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洪战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洪战辉精神的形成既是偶然,又是历史的必然,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机遇有机的统一;洪战辉精神在怀化学院的出现启示我们,要建设好高校先进文化,应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的育人途径和方法,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要做好“三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