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2.
正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富有诗性气质,被称为"缪斯的延长"。在领略了《听听那冷雨》诗意语言的魅力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阅读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听听那冷雨》的主旨。师:大家看完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了吗?生:看完了。师: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这些吗?  相似文献   

3.
苏启平 《高中生》2011,(12):10-1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篇怡人心脾的美文,一直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文章描写了春寒料峭中漫长的雨季,生动地勾画出一位于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含蓄隐约地传达出一个流落异地、漂泊流离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位远离“母亲怀抱”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土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首次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山东版高一册)。备课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那么多雨?题目是“听听那冷雨”,这冷雨有什么好听的,而在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七自然段首作者却说:“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看来作者对雨有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是促使作者写那么多雨的原因。这种深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二是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眷恋。  相似文献   

5.
正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  相似文献   

6.
雨吟     
看着窗外那蒙蒙细雨,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句话啊,把雨的灵气描绘得那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小雨老师要上公开课,教学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必修二),让我帮她磨课。  相似文献   

8.
一 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师:想听音乐吗?那就放段悦耳动听的音乐你们听听,注意用心仔细地聆听。 (放音乐《森林交响曲》) 师: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一的一篇经典美文,品读它,内心总是像被一股力量牵引感召,而不知不觉间与文中的情景相交融,进入逼真的想象空间里。与其说是品读一篇文章,倒不如说是欣赏一部情景交融的纯美影片,让读者随着缠绵的细雨去感受作者的愁思。一、虚幻与现实的对接余光中对于雨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他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  相似文献   

10.
邵凤森 《成才之路》2010,(17):44-44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地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都注入了这篇优美的诗化散文中。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读来,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乡情、离愁、别怨。  相似文献   

11.
北师大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不妥之处,在此指出来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2.
正《听听那冷雨》授课时,学生理解体悟余光中家园、文化恋慕的情怀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形式方面表达。生:文章的标点运用很奇怪,"杏花。春雨。江南。"句,这三个词不用顿号反而用句号,"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应该用标点却不用。这是为什么呢?师:很细心,发现文章标点运用的不同寻常。这个问题很有嚼头,我们不妨来细究一下,大家先找找文中这样的句子,看看有哪些句子句法简洁,  相似文献   

13.
周岳 《现代语文》2006,(7):109-110
每次教学《听听那冷雨》,都有不少学生问道:“这篇课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看来,这真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听听冷雨,韵味无穷。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个“冷”的感觉来?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小看雨呢?杜甫、茅盾、余秋雨写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了怎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正>从《乡愁》的深情忧郁,到《念李白》的豪气干云,再到《听听那冷雨》的奇崛浪漫,左手散文右手诗的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万钧笔力向我们展现了汉语之美的无数可能。事实上,除了抒情散文和文化散文,余光中也写了很多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里的余光中言辞辛辣,十分“毒舌”,显得这位老人家格外直率、可爱、接地气。《朋友四型》里有吐槽、有点赞、有感慨、有疑惑,这些我们熟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议论。  相似文献   

16.
汤立英 《语文天地》2013,(11):19-20
散文教学一直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文字美感,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底蕴,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笔者认为,文字是贯穿散文文本的精灵,只有从文字人手,解读其内在精神,才能带领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意蕴所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这篇散文文字清冽,如玉如雪,美不胜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余光中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现以此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的文字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先生于1974年春分之夜创作的《听听那冷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不仅被收入高等教育文科教科书,还被江苏教育出版社收入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作为学生必读的基本篇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黑白片"新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被收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相似文献   

19.
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 :你们仔细听 ,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电脑课件 )生 :听到了海浪声。生 :听到了火车声。生 :听到了鸟鸣声。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师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们拿的物品、玩具能发声吗 ?你们可以试一试 ,在小组内先听听 ,然后到其他组给别的小朋友听听。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生 :(学生下来活动 )你听听我玩具发出的声音。师 :你们的物品、玩具发出的声音真好听 ,你们能为歌曲伴奏吗 ?弹奏《假如幸福的话发出声音吧》。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气氛活跃 ,孩子们都高兴地笑了 ,培…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节选)》这篇名文中。语言技巧的使用繁杂到有炫耀的嫌疑。当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语言修养的深厚。它对于学生而言是篇难得的范文。一般的参考书已经指明了比喻、化用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