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强 《军事记者》2010,(12):56-56
据传.仓颉造字成功那一天,发生了奇怪的事:白天下粟如雨,晚上鬼魂哭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原来,仓颉造字以后,人们可以自由传达心意、记载事物了.所以天上下了粟给人食用。为什么鬼魂哭嚎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基金会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会设“提名”荣誉?中青年记者参评年龄为什么限制在55岁以下?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有10个名额为什么只评了9名?一位参评者为什么零票落选?四川省金堂县广播站编辑杨登榜是怎样登上了九龙榜的?  相似文献   

3.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刘宏 《青年记者》2009,(21):43-44
我们人类是信息动物吗?我们对信息的需求有没有极限?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信息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新闻照片获奖后遭查处的事件,引起了新闻从业者的沉思,为什么写实的新闻照片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理杂志》为什么能在强手如林的杂志界生存?为什么能做得如此成功?又为什么能魅力永垣?  相似文献   

7.
马莉 《视听纵横》2010,(2):99-100
打开电视,为什么看到某个主持人就想多停留会看一看节目,有的看到就立马调台?为什么会因一个主持人而追看某个节目,而又因为换了主持人就再也不想看那个节目了?为什么有些主持人说的东西挺有道理却让人不待见?为什么有的主持人很养眼,却很难留住大家的心?  相似文献   

8.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有那么多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大人物曾经踏过这片土地?为什么从这里走出了那么多战功显赫、声名远播的名将良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同学为什么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抵御外辱的民族战争时,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同出一门的国共黄埔将帅站在了同一堑壕,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10.
江坪 《新闻实践》2011,(4):39-4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今为什么又提出这个问题,重申杜绝虚假新闻,捍卫新闻真实?因为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一部分新闻人当中职业道德缺失,浮躁作风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夏季的全国抗洪报道新闻战中,经济日报充分发挥自身记者、编辑熟悉经济情况,对经济问题摸得清、看得透、抓得准的优势,在报道上,抓出了一批影响大、分析透彻、富有预见的深度报道。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惊人的水灾?灾情进展怎样?水灾的背后还有什么新闻?……针对...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或大规模火山爆发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而其他类似事件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化石记录的遗迹呢?  相似文献   

13.
《出版视野》2005,(1):42-42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群体事件也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面对这些新型的群体事件时,应该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和是怎样发生的;网络在这些事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新中国记者节的设立,是党和政府重视新闻事业和关心新闻工作者的结果,是亿万人民群众关注新闻传播支持记者工作的结果,是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唤醒新闻工作者责任与权利意识的结果。 让我们以记者的名义,审视新闻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胡乔木在对华北记者团讲话中曾分析过记者所由产生的时代背景。他说:“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记者这一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鲜的事实”,对于7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的长征,对今天的人们来讲,已是遥远遥远的事情了。然而,长征又是最悲壮、最有魅力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中央红军屡遭劫难后,又能绝处逢生?为什么中央红军在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面前,又能战胜艰险,保存自己?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9,(4):75-75
仅仅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的平均购买力只有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是什么促使了经济的增长?又如何将这种增长维持到下个世纪?为什么说经济增长对一国提高其公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为什么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经济增长并非常态,而经济不增长反而是容易出现的现象?如何能够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移植到至今仍在贫困中挣扎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买不起房,还租不起房?减税是让富人吃肉,穷人得到一点面包渣?为什么上调养老金,外国又是如何养老的?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13年《新闻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2014年《新闻实践》为什么要变身为《传媒评论》?改版后的杂志如何发展?……围绕这些问题,在2013年12月26日举行的《新闻实践》2013年度编委会上,浙报集团总编辑李丹与来自全省11家市级党报以及30多家都市报、专业报、县市报的社长、总编们展开探讨,并提出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走向市场的困惑王慷一年出10万种图书,为什么还摆不满一些基层书店的书架?举世无双的全国大一统图书发行网络,为什么还是有人呼吁出书难、买书难?阶段性转移已经提出了5年,为什么出版体制改革却难以推进?从1985年起就把出版业推向了市场,为什么图书总印数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