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和比拟是相似而又不同的两种辞格。比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比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它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 一、从外表形式看: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则不必出现拟体;比喻或出现本体(明喻、暗喻)或不出现本体(借喻),比拟则本体和拟词(适宜表述拟体的词语)都要出现。如: ①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峻青《雄关赋》) ②……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相似文献   

2.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以此喻彼”,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打比方,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让读者或听众容易理解、容易想像。被比的事物叫做“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是、成为”等叫做“喻词”(有时不用)。根据这三种成分在句中的不同情况,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四)掌握修辞格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些修辞在运用中容易混淆,使用时要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反问与设问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区别等。掌握这些修辞格之间细微的区别,在运用中就更能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首先,二者相比,比喻是“以甲喻乙”,重点在“喻”,本体和喻体联系的依据是它们的相似点;比拟是“以甲当乙”,重点在“拟(仿照)”,它不在乎本体与拟体有何相似点、相关点。其次,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需以不同类的两事物的“相似点”为基础;比拟则根据需要直接把一事物拟…  相似文献   

5.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6.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各种文体都要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如何学习、掌握和运用它,在中学语文学习和作文练习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比喻的概念和类型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这里主要谈运用比喻的目的、条件和方法。并举例加以阐明。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有无及变化,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犹、如”等喻词来联系的比喻。例:“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当作”等喻词联系的比喻。例“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9.
讲清楚比喻这一概念(这里主要指明喻),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据我了解,学生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 一方面,对比较复杂的比喻,哪是本体,哪是喻体,许多学生都不甚清楚。试看例一:“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高一《雨中登泰山》)。其喻体是“人没有眼睛”,还是“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学生搞不清。如果是前者,那么“似乎少了灵性”算是什么?也搞不清。再看例二:“我们在商洛山中,被包围得铁桶相似”(高二《虎吼雷鸣马啸啸》)。对这个比喻,则本体、喻体都搞不清,或把握不住。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鉴赏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若问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一般都会回答:清香(本体)仿佛歌声(喻体)。这是用抓主干,找中心词等方法得出的结论。在比喻教学中,运用语法分析手段,紧缩句子,确定本体、喻  相似文献   

11.
一、比喻,千姿百态 在修辞学奠基巨著《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先生根据本体的隐显情况和本体、喻体联系的方式,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三类。这样分类,标准统一,分类简易,概括力强,便于掌握,几乎所有的比喻都可归入这三类中。因此,后来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篇和修辞学专著,大多采用陈望遭先生的说法。然而,仅用“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来说明比喻  相似文献   

12.
把“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认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通感与比喻非常相似,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通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通感,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3.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14.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5.
比喻修辞的基础,是类比联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是建立比喻的基础。古往今来的作家创造了无数绝妙的比喻,我们认识其中的奥妙,在作文时能够增强想象力,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比喻由本体(被比喻说明的事物)、喻体(用以说明本体的事物)和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构成,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现在我们从联想的角度,把比喻重新分分类。第一类:本体是抽象的事物,喻体是形象  相似文献   

16.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崩来比喻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19.
简论比喻与移觉的区别崔锡臣比喻与移觉这两个修辞格非常相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移觉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请看如下例句:[比喻例句]①层层...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一种用跟甲物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描述或说明甲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般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标记词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因此对比喻的理解通常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甲物向另一认知范畴的乙物的投射过程。比喻性表达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效果。比喻的次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等)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它一般以两种语言形式存在:即活比喻和死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