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查尔斯兰姆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被世人所熟知。他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创作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文学著作中独树一帜。本文旨在探讨《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兰姆本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伊利亚随笔》;第三部分分析兰姆《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汪精玲 《学语文》2014,(2):48-49
正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的伊利亚(兰姆)之称的现代散文作家梁遇春,以英国随笔作家兰姆谈话体随笔为结构基础,建造了一种类似的文体,但在创作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却表现出与后者日趋明显的背离关系.本研究试图表明,外来影响的关键作用是为民族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提供形式起点.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开始阶段,在读书上能够有一个高起点,那将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要知道哪些书是经得起岁月淘洗的好书,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写好书的作家。从2003年第1期开始,钟语甫老师将向大家介绍几位在西方文学史有特殊地位的作家。这一期向大家介绍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1775-1834)。其代表作有《伊利亚随笔》以及他与姐姐玛利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编者  相似文献   

5.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相似文献   

6.
梁遇春对兰姆随笔的翻译和介绍,对中国的兰姆随笔译介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姆随笔在题材、笔调、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梁遇春随笔有深刻影响。梁遇春和兰姆的随笔在题材范围、情调、体裁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是他在创作上超越兰姆的体现,是他真正把握了随笔创作的灵魂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热爱读书和对英国文学略有所知的人大概听说过查尔斯·兰姆这个名字。提到戏剧,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提到小说,我们知道狄更斯,提到英国的散文和随笔,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兰姆。  相似文献   

8.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希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  相似文献   

9.
兰姆是英国随笔艺术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新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梁遇春是一位深得兰姆精髓的作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姆"。本文首先概述兰姆和梁遇春散文的创作情况,接着从题材、文体、人生哲学三个方面阐述兰姆对梁遇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格特征与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开对兰姆和梁遇春随笔同中之异的分析与论述,从而具体、翔实地论证梁遇春的随笔既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梁遇春的小品文是充满激情的"青春写作"。虽然他对未来感到迷惘,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如鱼得水,在叙述风格上,他继承了英国小品文大师兰姆的创作特色,在中国文坛上自成一家,被人称为"中国的伊利亚"。但他在进行充满激情的青春写作的同时,作品中却时常可见他保持节制的"惆怅心绪",恰到好处的伤情。  相似文献   

12.
《井上靖随笔全集》(1),煌煌巨著,十大卷,精编收录了日本已故著名作家井上靖,近四十年来所撰有代表性的随笔730篇,连同每卷末作家新撰《后记》,共740篇。每卷并附有《井上靖随笔全集·月报》,是关于该卷有代表性的评介文章及索引。 “随笔”即简短的议论性散文,这是井上先生以日本假名,标外来语“ESSay”撰写的西方最早的随笔,是1580年,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以“ESSay”称呼自己所写简短而有文采的论述性短文,才有了随笔这“称谓”的。但虽称谓相同,各国的“随笔”,仍以固有的规律和特色,在衍变、发展。我国五四时期,受英国作家兰姆(1775——1834)影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健版和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中丰富的副文本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翻译家高健和刘炳善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副文本的评价是翻译作品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两版本中副文本因素的研究也使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最长的一部,通常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查尔斯·兰姆有一则评语说:“哈姆菜特这个角色,自从贝特顿时代(指十七世纪)以来,可能是一系列通俗演员所最热切希望能扮演  相似文献   

15.
英国文学是整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诗又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英国文学》(“English Literature”)一书的作者约翰·柏泽斯·威尔逊(John Burgess Wilson)认为诗是英国文学中“最富于文学性”(the“most literary”)的。詹姆士·里甫斯(James Reeves,《诗教学》[“Teaching Poetry”]一书的作者)甚至把英诗提高到“英国一切艺术中最明显的至高地位” (“the most unequivocal supremacy Of all arts in England”)。既然英诗在英国文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在研究英国文学时,加强对英诗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 英国文学评论家F.R·利维斯称D.H·劳伦断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创作天才,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种评价对劳伦斯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短短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他著有十多部长篇小说,数量众多的中篇小说、诗歌、游记和文学评论。他在创作上公认的最高成就表现在《虹》、《恋爱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儿子和情人》等几部长篇小说中。而他的短篇小说,也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不乏艺术上足以代表他的风格、技巧、特色的佳作,如《菊馨》、《马贩子的女儿》、《普鲁士军官》等。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散文概观(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解体,英国从19世纪的世界超级大国衰落为20世纪的二等帝国了。但它毕竟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飞速发展,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相当繁盛。英国散文保有传统优点之外,又有新的素质、新的演变和拓展。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兰姆式的语带双关、弯来绕去、欲说还休、必须过细揣摩品味才能领会其幽默隽永的过于优雅的随笔,不会拥有多少读者,也没有人再写了。20世纪较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卢卜斯、林德、切斯透顿、贝洛克、比尔博姆、普里斯特、奥威尔、奥·赫胥黎等人,绝大多数是记者和编辑,是多才多艺的学者和作家,他们不可能象兰姆那样精雕细刻,他们写得很快很多,有的一人要在报纸上负责一个专栏或两个专栏,或在电台、电视台上主持专题节目,其中如切斯特顿一人在两家报纸上负责两个专栏,他的有些随笔甚至是在电话上口述由报馆的人笔录的,是匆促间急就之章。他们有的人写有十几本甚而几十本随笔。这样,在他们的随笔数量和质量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对此,弗吉尼·吴尔夫同她的丈夫都有过尖锐的批评。但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较之兰姆等的精致优雅随笔,它们显得粗放,但毕竟提供了更多的时代生活信息,更能适应高节奏生活中读者口味,  相似文献   

18.
书报之窗     
八旬老人叶圣陶新作《晴窗随笔》陆续刊载年过八旬的老作家、教育工作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最近在《文汇报》上,连续发表了他的新作《晴商随笔》。叶圣陶先生曾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如今,他虽然年老体弱、视力衰退,仍以极大的热诚关怀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就在阳光充足的时侯读读书报,写点随笔,故称之为《晴窗随笔》。《晴窗随笔》之一《德智体三育》(载于1980年1月3日)具体阐述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互相联系,要“全面发展,不宜偏颇”,并列举实际事例予以说明。文中指出,要使学生“三育”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学生双方都按照教育的道理做”,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9.
赞羞     
思果  采薇 《教师博览》2006,(5):42-43
据说英国人最怕羞。当代电影明星劳伦斯·奥立维艾演了那么多一流影片,做过导演,出入交际场合不知多少,但还是个怕羞的人。散文名家兰姆怕羞,他本来有点口吃,见了生人更说不出话来。书香门第之后——名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太太因为怕羞,有时反而变得无礼。此外出名的很多,不过他们的名字我们不太熟,不提也罢。英国有个人在结婚前一晚自杀,因为他太怕羞了。他们提到这方面的特点,颇为自豪,我以为有道理,因为我特别喜欢有点怕羞的人。中国人怕羞大约不下于英国人。我知道夏济安是怕羞的——他精熟英国文学,熟读兰姆、吴尔夫他们的文章,是因…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学史上的随笔(essay,或译为小品文、论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重要形式。英语里的散文,原是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的,泛指一切不讲求韵律和排偶的散体文章,相当于汉语里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广义散文概念。近代的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