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水上游主要分布在陕南、鄂西且以陕南为主,其文化地理区域当包含在《诗经》"二南"之中,又处在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在多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下,汉水上游成为了秦楚、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起着文化中介作用,从而使得《诗经》"二南"与汉水上游文化具有多区域文化融合的特征,为中华文化多元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汉水滔滔,在绿色苍茫的秦巴腹地流淌着,她以甘甜的乳汁,浇灌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水上游文化多维交汇的五彩斑烂之花。秦汉以后,随着我国长江流域文化的逐步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天府之国”蜀地文化的兴盛,汉水上游以她南北交融之区的雄姿,矗立在中国地域文化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5.
汉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条很重要的河流.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指出存在东、西两条汉水,前者上源为漾水,至武都后东流为汉水,自沮县以下同今汉江,后者即今嘉陵江.《水经》则认为漾水并非东汉水的上游,而是西汉水即今嘉陵江的上游.这两种记载之间的矛盾引起后世学者长久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汉水进行了辨析,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水经》所述更为可信,而《汉志》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对地图的误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对汉源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汉江源头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献记载所见汉水上游龙舟竞渡的历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笔者所见传世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汉水上游即陕南龙舟竞渡的为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所记北宋洋州境内西溪“踏石”风俗就是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从清代前期之后,陕南龙舟竞渡的地域主要在兴安一带。民国时期汉水上游龙舟竞渡风俗已在安康地区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中盆地位于汉水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四周群山供卫,盆地内河网纵横,主要地貌以盆地为中心,间以高山、丘陵、平坝及汉江冲积河川构成,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侧。历史时期汉中盆地曾长期森林密布,野生动物丰富,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数千年人文与自然因素尤其清代中叶以来过度的经济活动,汉中盆地生态地理已发生重大变迁,生态环境总的态势趋向不良发展。这里试从森林的变迁、主要野生动物缩减与灭绝、历史气候的变化几个方面作以探索。一、境内森林的变迁根据在汉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汉水上游河谷两岸和浅山…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正是借助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汉水上游地域仍属西部贫困地区,当然,汉王、汉朝、汉民族也曾使这一地区灿烂辉煌过,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人为资源形态,所以汉水上游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承认现实,改变观念,真正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11.
孝歌有悠久的历史,汉水上游的孝歌受荆楚文化影响而产生。汉水上游的孝歌,在丧葬仪礼中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孝歌的仪式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在孝歌演唱的过程中,个体的情感得到了渲泄,满足了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实现了丧葬文化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水上游流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和典型的经济边缘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该区域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依据汉水上游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现实背景和环境条件,指出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在宏观上继续改善交通条件,弱化边缘地区位;在中观上,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增长极;在微观上,加强区域联动,化单个劣势为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汉中在汉水中游,秦南郑在汉水上游,秦先取南郑,后取蜀巴,后取楚汉中,秦胜楚后置汉中郡,汉中、南郑合而为一,仍称汉中。后人多以秦汉中郡误为楚汉中。  相似文献   

14.
碑石文字是区域研究中独具特色的实物资料。陈显远先生编著的《汉中碑石》和张沛先生编著的《安康碑石》,汇苹了两地碑石的精华。本文主要根据这两部著作收录的碑石,对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和同好赐教。一汉水上游的汉中、安康地区,地处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江汉平原之间,秦岭、巴山并峙北南,汉水横贯其间,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这里区位优势独特,自然环境优越,但因交通、区位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直到明朝中叶之前,仍是中国大陆腹地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开发的几个地区之一。明朝中期,中国封建经济有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站在区域文化的角度,汉水上游教育发展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区域人才为目标,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为教育服务的支持系统,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岭山地自然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论秦岭是中国中部著名的山脉。近20多年来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土壤学家和植物学家对秦岭山地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最近几年来也有不少高等学校到这里来实习。作者于1955年暑期曾到秦岭作了一次短时间的考察。所有这些活动都证明了研究秦岭山地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秦岭位于汉水与渭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本文所讨论的秦岭是东秦岭,西端起于嘉陵江上游,东端延伸到丹江流域。东西长达500公里以上,南北宽约100—150公  相似文献   

18.
秦巴经济走廊,是指秦岭大巴山系及流贯其间的汉水谷地自然地理区为基础所形成的经济区,文章论述了秦巴经济走廊目前的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秦巴经济走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楚文化深植于汉水流域文化的沃土之中。汉水文化以其独具特质的流域文化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以其神秘性、自由性、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批判超越性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予楚文化以决定性的影响,形成了文化发生学、文化史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点、线、面的逻辑关系,使中华民族文化中本然地存在着一种“楚风汉韵”的文化特质。本文旨在揭示汉水文化和楚文化之间本然的内在逻辑联系,显露“楚风”中被“遮蔽”的“汉韵”,以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科学地解读、阐释、弘扬楚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