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廷继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之后建立的一所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新式海军学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独具特色,如聘请专业英法教习并制定奖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外语学习,对学生严格管理和派遣优秀学生赴欧继续深造等,培养出了一批实业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是师徒个别传授的形式,没有设立专门的学校和课程。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兴办新学,开始延聘数学教习,1866年,邹伯奇、李善兰以数学教习的职称供职于京师同文馆,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开设数学课  相似文献   

3.
京师同文馆创办伊始即延聘汉洋教习入馆。他们不仅承担教学及管理工作,还开设了汉文及西方自然和人文社科课程。从教育背景、社会经历、工作态度、人才培养、教育成效等方面考察,多数教习具有较高的近代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乃至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外语人才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当下外语教育界借鉴与反思。本文以具体史料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主体四个方面剖析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特色。史实表明,京师同文馆通过广博的知识训练,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以翻译实践为导向的语言测试,并由具备充分实践经验的洋教习主导,处处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对当今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知识建构、教师角色及语言实践等方面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由国家办理比较早的一所学校.始建于1862年.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同文馆就是这样在清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帝国主义扶助下,办起来的.同文馆最初仅设英文馆,学生只有十名,全是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1863年,又在法、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添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学生也是各十名.1867年,又增添了天文算学馆,招取满汉举人、进士,恩、拔、副、岁、优贡生和  相似文献   

7.
京师同文馆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组织。同文馆翻译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较高、考核体系科学,为晚清培养了大批外交外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经验可以为我们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北京近代学校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10.
北京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直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36年间,北京基本没有出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属于近代教育性质的学校。能够承接京师同文馆的,只有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们所办的学校。在近代教育意义上,外国人所办的学校大都按当时西方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开设课程,其中掺杂有中国以《四书》等为主的教育内容和兼采以背诵为主的教学形式。本文描述了清末北京的外国人所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其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