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贾保生  维藩 《今传媒》2010,(8):113-114
2010年4月19日《解放日报》6版"解放论坛"栏载《也是一种"潜伏"》一文,提出新概念:"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潜性别字。""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潜性别字,数量虽然不多,却是一个个  相似文献   

2.
近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最常见的100个别字”。称:“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3.
《新闻爱好者》2005,(6):49-49
据人民日报4月25日报道: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  相似文献   

4.
《新闻知识》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成语时,往往出现错别字。例如:今年第7期,题为《我说“我”》一文中有“凭心而论”;去年第3期,题为《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文中有“哲理名言”;同期题为《闲心耐心细心》一文中有“唾手可为”。以上三例中的“凭、哲、为”均为别字。正确的写法应分别为“平”、“至”、“得”。  相似文献   

5.
采写思辨性报道难度较大,我的体会是:勤思勤察,做有心人,再加楔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深挖“潜新闻”。对业余通讯员来说,挖掘“潜新闻”是搞好思辨性报道的关键.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潜新闻”呢?1989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妇女报》在南京召开的骨干通讯员会议,交流时有人谈到离婚和再婚这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难。受此启发,我的脑海里马上隐显出两个字:“复婚”。这就是一个“潜新闻”,且价值较大。在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和县妇联的支持、配合下,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当初以为找不到被采访对象,结果找了好几对。分…  相似文献   

6.
拿一段古文放在面前,其中有“别字”(把字弄错了),有“破句”(句子点得不通)。怎样才能看出这些“别字”和“破句”的错误呢?这有赖于总的古文基础,其中包括对文史常识的掌握的程度。下面举一些实例,其中字和句的错误涉及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干支、职官、器物、动植、称谓、名字等方面的常识,亦即文史常识。 (1)东有启明,西有长康。这是《诗经》里的两句,其中有一个错字——“康”是“庚”之误。启明、长庚都是  相似文献   

7.
错别字心态     
写和念错别字时是什么心态,我虽然经常犯这方面错误,但却浑然不觉。最近读了昌学汤先生大著《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方知人们之所以写念错别字,是由于“从上”、“从众”、“从洋”、“从古”、“从简”等心态作怪。  相似文献   

8.
李林甫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宰相,他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除了为人阴险毒辣因而留下了“口蜜腹剑”的成语之外,还有一条,就是经常因读别字、写别字而闹笑话。下面的两个故事,都是记录在《旧唐书·李林甫传》里的。 《杕杜》是《诗经·唐风》篇名。这个“杕”字与“杖”十分近似,它的读音为出,解释为树木孤立的样子,是个冷僻字,《新华字典》没有收,今天的读者十有九不识,这不奇怪。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科举的年代,做官的人和想做官的人哪有不把《诗经》读得滚瓜烂熟的,哪有不识“杕”字的!可李林甫就是不识。一次李林甫主持吏部官员考核,见有人在公文中写有“杕杜”字,李林甫便对在旁的韦陟说:“此云杖杜,何也?”吓得韦陟低头装聋不敢回答。从此李林甫便得了一个“杖杜宰相”的绰号。 又有一次,李林甫的舅表兄弟姜度生了个男孩,他亲笔写了一封信表示庆贺,里面有“闻有弄獐之庆”的话,在场的客人见了都掩口暗笑。古人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这是一般文人都知道的常识;璋是玉器名,獐是动物名,把“弄璋”错写为“弄獐”,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难怪后代一直有人把“弄獐”当作写别字的典故来使用,如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贺人生子诗中,写有“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的句子。此外还有戏称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但一年来报纸上的使用情况表明,有些报纸并未注意到这个变化。“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即该用“叠”的地方没有按简化字“迭”处理,如经常看到的“重迭”、“迭印”、“折迭”、“层次迭出”等用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错不成书”、广告文理不通、街头告示洋相百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别字连篇等社会文化现象,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95年1月起推出《咬文嚼字》丛刊。这份丛刊可谓“貌不惊人”,但你只要一打开,便会感觉到它的内容丰富,知识密集,情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5,(9):111-111
《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避讳     
古人避讳名号极严,尤其是下级对上级的避讳,更是要避讳得滴水不露,方不致惹祸。而以别字代之,往往便会生出歧义来。其中最令人发噱的,莫过于五代冯道的门客在读《道德经》时了。《道德经》的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触着冯道的名讳,于是门客不得不找一  相似文献   

1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4):72-73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14.
上海传来消息:从6月26日到7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第6期《咬文嚼字》丛刊。自己给自己发难——凡读者从上述报刊中发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或明显用字用词不当者,认定一处,奖金千元。 千金纠错,震耳发聩。我深为上海报界同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折服,禁不住借一句维语:千金纠错“亚克西”!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所作《潜书》以“富民”与“抑君”为思想体系的两核,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先河。本文通过对唐甄生平际遇及《潜书》概述民本思想的阐述,透析唐甄的社会批判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 《金瓶梅》,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它的著者是誰?世人猜断纷纭,至今谜案一桩,究其原因,只缘当时著者沒有署下真姓名,只不无戏谑地虛拟了一个“兰陵笑笑生”的名号,以致给后世留下了不尽烦恼和猜测。同样,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著者“西周生”、《石点头》著者“天然痴叟”等,也让人费解耗神而一无定论。此类名号就被后人称之为別名别号(亦有称为异名、别字别称等的)。历代以来因别名别号留下的历史谜案何止千百。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办案故事》(1981年1月1版1次印)发现书中错别字不少。后来听说此书已在1982年6月第2次印刷。我又找来一读。出人意料的是,这次重印,书中的错字别字,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是一些例子: 把“寥如晨星”的“晨”错为“辰”。把趴在平台上不住地叩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上,王民权先生撰文指出“国”字并非太平天国所造的字,这是十分中肯的。但是,他举出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已收了这个字为证,其论据却嫌过于晚近。 据笔者所见,“国”字最早见于汉代“张国私印”(桂馥《缪篆分韵》引录,见①)。其后在北齐要思业造象记(罗振鋆、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引录)、辽代的《龙龛手镜》、唐代的敦煌变文、宋元以来的通俗文学刻本和太平天国的文书中,都有这个字。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